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由于其耐蚀性差,严重的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稀土元素提高镁合金耐蚀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在纯镁中添加稀土Y,研究稀土元素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相关机理。本文研究了Mg-Y二元合金铸态、均匀化热处理态、挤压态以及时效态的微观组织以及其腐蚀行为。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析氢实验以及极化曲线等手段,研究了合金显微组织、相组成以及腐蚀行为,探讨了Y元素含量及各种热处理下合金的腐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合金中,随着Y元素含量的增加,共晶组织逐渐增多,晶粒明显细化,其主要的相组成为MgY、Mg2Y、Mg24Y5。浸泡实验表明Y元素含量高的合金自腐蚀电流较大,同时间内析氢量大,耐蚀性较差。均匀化后的合金共晶组织分解较为明显,由骨骼状相(Mg24Y5)转变来的块状相(MgY相)明显增多。均匀化使铸造残余应力得到了释放,有利于耐蚀性的提高;均匀化温度越高或者均匀化时间越长,共晶组织溶解的越充分,进而Y元素固溶到基体中的原子增多,引起的晶格畸变增多,从而加速了腐蚀;综上两点,随着均匀化温度提高,合金耐蚀性下降;随着均匀化时间的延长,合金的耐蚀性先提高后降低。挤压后合金发生了动态再结晶,晶粒细小均匀,纵向呈现明显的挤压流线;随着Y含量的增加,原电池数量增多,腐蚀速率呈递增趋势;挤压后的合金纵向形成明显的基面织构,纵向的耐蚀性优于横向耐蚀性。时效后合金析出相的数量和种类不同,原电池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是造成合金耐蚀性先下降后上升的主要原因。对于含有第二相的合金(如Mg-14Y),耐蚀性顺序为:挤压态>时效态>铸态>均匀化态。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合金的电极电位提高并不能说明合金耐蚀性提高,反映合金腐蚀速率的指标是腐蚀电流,同时必须与其他腐蚀实验(析氢、宏观腐蚀形貌等)相结合后才能判定合金的耐蚀性。合金的腐蚀行为不仅仅取决于添加的元素含量,合金的组织状态往往起到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