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管油水和油气水多相流冷却过程流动与换热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ong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冷却换热条件下综合考虑油水两相分布的油气水三相段塞流的流动与换热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油水和油气水多相流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对多相混输系统的流动和换热的不稳定性、系统设备设计和安全运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首先对原有气液两相水平实验系统进行改造,引入三相加热计量分离系统,优化Labview流动参数采集系统和IMP温度参数采集系统,实验中采用自制热电偶、自制热电堆和热电阻等温度测量技术以及双平行电导探针和差压传感器等流动测量技术获取冷却和无冷却条件下多相流的换热参数和流动参数。研究不同冷却液温度、不同含水率下油水两相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结果表明油水两相流冷却条件时水包油、混合界面分层流以及油包水三种流型的范围均减少,但分层流、油包水&水包油和水包油&水流型的范围均增大,其中分层流与混合界面分层流的转变分界线向更高油速和水速延伸,而混合界面分层流与油包水&水包油的转变分界线向更低流速延伸等。压降和含水率对油水两相冷却换热的影响可归结为流型和入口流速的影响,并且换热系数在低含水率下变化显著,在高含水率下基本稳定。由于气液相表观流速、流体各相所占份额、热流体温度以及冷却液温度等对油气水三相段塞流冷却对流换热效果有显著影响,发现气液相表观流速、压降和液塞频率对三相对流换热的影响有普遍规律,即对流换热系数与流型和流速密切相关,低流速时换热系数主要受流速的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高流速时换热系数主要受流型以及流型转变的影响,流型转变过程中会减弱换热;而液塞速度、平均液塞长度以及液塞区液相含水率对三相换热的影响较为复杂。在不同含水率下hTP随液相表观流速、压降、液塞速度、液塞频率以及液塞区液相含水率等流动参数的变化与冷却液温度基本无关,但h TP随气相表观流速的变化和不同气相表观流速下hTP随压降、液塞速度、液塞频率以及液塞区液相含水率等流动参数的变化与冷却液温度以及含水率有很大关联。同时发现油气水三相液塞速度随混合速度的变化趋势虽与含水率无关,但不同含水率下的液塞速度拟合公式的系数V0值与C0值各不相同。
其他文献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非常规油气田中各种技术的成熟,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成为各国油气战略部署及开发的重中之重,在以后能源领域的地位也将慢慢接近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而致密油气便是非常规油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级压裂水平井技术进行压力衰竭式开发也是目前开发致密油藏的常用方法,但目前对于致密油藏合理工作制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如何合理高效的利用压力系统来达到最优的开发效果依旧是致密油
水力压裂技术是油田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增产技术。压裂液返排作为水力压裂施工中的重要工序也影响着整体压裂施工效果。若压裂液返排速度过快将会导致大量支撑剂回流,影响压裂效果且造成设备损坏。若压裂液返排速度过慢则将导致压裂液在地层中长期滞留损伤储层,且可能会导致裂缝闭合用时过长,闭合时支撑剂大部分沉底,造成支撑剂铺置情况不理想。但在实际生产中,压裂液返排的工作制度往往由施工人员经验决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干热岩资源是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的地热能源。开发利用干热岩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干热岩水力压裂过程热应力作用明显,目前热应力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此外,在干热岩产能评价方面,评价指标单一,多个指标评价缺乏定量化描述,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干热岩的热流固耦合损伤数学模型,应用COMSOL结合MATLAB二次开发对裂缝扩展进行模拟;基于离散裂
在深水油气资源开采与传输中,水合物的生成会引起管道堵塞,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水合物生成后颗粒间的聚集和壁面水合物生长是引起管道堵塞的两种基本模式。目前,从水合物的微观受力特性出发系统探索管道内水合物堵塞机理的研究十分有限,尤其针对输气管道的研究,更是鲜有相关的报道。本文从水合物聚集和壁面沉积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作用力为出发点,通过系统的实验探索,借助作用力模型分析,从本质上阐明水合物聚集和壁面沉积的控
降压法是目前天然气水合物藏开发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降压到四相点以下有冰生成及二次水合物生成时的研究较少,而且目前的水合物藏开发数值模拟软件不能较好地模拟二次水合物和冰对有效孔隙度、有效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影响。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水合物藏开发数值模拟软件,并分析冰及二次水合物对降压开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水合物藏数值模拟软件HydrateResSim的基础上,考虑了冰、二次水合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陆上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是当前我国陆上油田的一种重要开发方式,当储层天然能量逐渐衰竭时,注水开发的开发方式常常被用作在二次采油中,是油气田开发中稳油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在全球已探明油气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国内常规油藏普遍进入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中后期开发阶段,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各大油田的重点任务。国内P油田S区域属于典型的低
含水合物地层胶结较弱,水合物开采容易引起地层出砂。根据泥砂在地层中运移产出的规律,可以将水合物储层的出砂过程分为砂粒在地层骨架上的剥落及其在水合物已分解区域的运移两个子过程,其中后者主要受水合物分解区内流体运移过程的影响。研究水合物分解区泥砂在流体携带作用下的运移产出规律,是合理规划设计防砂完井措施和生产参数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建模结合物模实验的手段,对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区松散沉积物中的泥
深层硬地层及强研磨性地层钻进速度慢,钻进周期长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油气开采,粒子冲击钻井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而钻头作为粒子冲击钻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设计与优化及其井下工作环境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传统钻头的缺陷与不足,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借鉴国外粒子冲击钻井钻头,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钻头进行设计优化,并对井底流场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结构喷嘴的数值计算物理模型,对不同喷嘴内
我国大多数油田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方式,在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的孔隙结构、地层水的性质、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等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本文通过对研究靶区淡水水淹层的特征分析,研究出一套适用于该区块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对该区块水淹层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了水淹前后电性、物性、含油性、润湿性和岩电参数等变化
随着油气开发工作所面临的工程状况日益复杂,加密井、丛式井、多分支井已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在改善并提高区块产能的同时,也使得相邻井眼间距越来越小,井网变得愈发密集。因此,钻前井眼轨道防碰设计与优化、钻井作业中相邻井眼防碰监测与风险评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在钻井过程中或井眼完钻后需要使用测斜工具对当前井眼进行轨迹测量,以便进行防碰监测、轨迹控制以及后续评价。迄今为止,在密集井眼防碰设计和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