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用自拟珠母导痰汤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自拟珠母导痰汤切入探究中药方剂在精神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在目前精神分裂症没有理想治法的条件下,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1)观察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治疗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并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珠母导痰汤各味药物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产生作用的靶标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疾病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究珠母导痰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间(最迟入院时间2018年9月)在院的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患者主管医师中医和西医执业类别的不同,分为中医执业医师观察组40例,西医执业医师对照组40例,在同一病房住院治疗观察。观察组予以中药组方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SGAs口服。患者入院时间有先后差异,但住院治疗观察均满20周。采用权威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疗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使用国际认可并普通应用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评估工具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疗效、BPRS评分、血脂四项水平的变化。统计相关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自拟珠母导痰汤进行配伍分析。(2)综合检索TCMSP、Pub Chem等在线数据库系统,收集珠母导痰汤10味中药对应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收集到的有效化学成分找出对应的作用靶标,构建多成分-多靶标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在OMIM、CTD数据库中利用精神分裂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评分较高的基因数据。运用Cytoscape3.2.1软件,将疾病基因与成分作用靶点基因进行映射,得到珠母导痰汤-精神分裂症核心作用靶点。结果:(1)证候有效率比较:治疗20周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72.5%,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RS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总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总评分35.21±5.718,20周后总评分28.54±5.758;对照组:治疗前总评分35.13±5.832,20周后总评分30.79±5.639),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评分,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BPRS分类评分比较:治疗20周后,对两组BPRS分类评分进行比较,在敌对性指标评分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变化幅度相当;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四项指标评分中,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四项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仅观察组甘油三酯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拟珠母导痰汤具有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2)珠母导痰汤共计包含珍珠母、甘草、陈皮、茯苓、法半夏等10味中药材,收集到520种化学成分,可作用于8257个靶标,包含肿瘤坏死因子(TNF)、炎症反应因子IL6、IL13、IL8、IL2、多巴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2A receptor、谷氨酸受体等653种不同类型的靶点;对成分-靶点网络进行分析,取degree值大于30作为筛选条件,得到核心靶点;成分靶标与疾病基因映射,得到98个相关靶点基因。结论:(1)自拟珠母导痰汤联合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可提高BPRS量表评分变化幅度,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临床证候,减轻脂代谢异常。(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与文献研究报道内容基本一致,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最多,其次为5-HT2受体拮抗剂、钠离子通道(SLC6A4)、肾上腺素受体、GABA受体、NMDA受体等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靶标。本研究选取珠母导痰汤各种有效化学成分作为物质基础,拟阐明其通过作用相应的靶点通路,从而起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为后续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基础。(3)目前本病诊断及评估尚无器官、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方面的公认指标,本研究在各项检验报告中亦未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除BPRS量表外客观指标的特异性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水平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起效机制,为化痰通络方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更多科学实践依据。方法:参照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痰瘀阻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内科常规治疗+化痰通
目的:比较中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结合韦氏手法与塞来昔布加韦氏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参照临床试验随机分组原则,病例都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19-03月至2021-03月符合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0例气滞血瘀型髌骨不稳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配合韦氏手法治疗,身痛逐瘀汤每日1袋,分早晚2次饭后半
目的:骨折是影响患者生活的常见病,面临骨愈合不当或持续性不愈合的风险。常规的机械固定及骨移植往往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用于骨再生的治疗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然而,过去的研究报道BMPs的临床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安全性也有待商榷。在复杂的长骨骨折及骨不连的治疗中,BMPs的具体使用方案也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蠲痹汤联合雷火灸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突出中医内服法联合外治法治疗的优势,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选用70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及门诊确诊的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治疗组:予服用蠲痹汤(每天2次,早晚分服)联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予硫酸氨基葡萄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手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9年08月至2020年08月在我科行ACL单束重建患者60例(60膝),按照术后康复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院内标准ACL术后运动康复方案,观察组采用院内标准ACL术后运动康复方案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记录并对比患者术后1周、3周、6周VAS评分、膝关节肿胀情况以及膝关节屈伸角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薯蓣丸(汤剂)联合毫火针治疗气血亏虚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IL-17A、IL-22及生活质量(DLQI)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气血亏虚型白癜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中药汤剂“薯蓣丸”联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毫火针治疗。另选30例健康志愿者作健康组,仅检测其血清IL-17A、IL-22水平。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联合中医手法治疗粘连期冻结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骨科62例冻结肩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关节腔注射治疗(31例),治疗组关节腔注射联合中医手法治疗(31例)。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8周及第12周进行各项指标评分。包括肩关节被动活动角度(前屈、外展、后伸、内旋、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在经皮椎间孔镜及和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指标,评价Delta大通道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西骨伤医院骨二科确诊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组35例,脊柱
目的:观察中医肺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运用中医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吸入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肺康复疗法:(1)推拿:点按肺俞、关元、气海、肾俞(据患者呼吸节奏频率,吸气力度轻,呼气力度较大,酸胀为宜);(2)针刺:尺泽、太渊、定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