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离子通道受体亚型AMPARS对大鼠海马gamma振荡的影响与机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Gamma振荡(γ振荡)是大脑神经网络振荡的一种,频率在30-80Hz,参与大脑认知,情绪,奖赏等多种功能的调节。谷氨酸是大脑中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R,介导了快速的神经元间的突触信号传递。依据是否存在GluA2亚基AMPAR可分为钙通透性AMPAR(CP-AMPAR)和钙不通透性AMPAR(CI-AMPAR)。研究表明CP-AMPAR介导了Ca2+内流,触发内质网调节的Ca2+释放,参与在γ振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中间神经元(Fast-Spiking,FS)突触功能的调节,因此CP-AMPAR与γ振荡密切相关。目前,有关AMPAR对γ振荡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CP-AMPAR及其下游相关的细胞内Ca2+信号分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CAMKK)和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II(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CAMKII)对γ振荡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探讨AMPAR,CAMKK及CAMKII等相关信号激酶对大鼠海马γ振荡的影响与机制。方法1.通过场电位记录技术记录4周龄SD大鼠离体脑片海马CA3区的γ振荡:取四周龄SD雄性大鼠,称重后用水合氯醛行腹腔注射麻醉(0.4ml/100g)快速打开胸腔,用预冷的脑脊液通过心脏灌流,快速断头,完整剥离出脑组织,放入充满95%O2+5%CO2混合气体的冰冻切片液中,用CAMPDEN INSTRUMENTS 5100mz振动切片机水平切割脑组织,厚度为400μm。将切好的脑片转移至孵育槽中,孵育槽已提前循环脑脊液,并持续通入95%O2+5%CO2混合气体。孵育一个小时后将脑片转移至记录槽中,用玻璃电极记录脑片海马CA3区场电位,于循环脑脊液中加入卡巴胆碱(CCH)诱导出γ振荡,待γ振荡稳定后于循环脑脊液中分别加入谷氨酸、AMPAR激动剂AMPA、CI-AMPAR拮抗剂NBQX、CP-AMPAR阻断剂IEM1460、CAMKK抑制剂STO-609以及CAMKII抑制剂KN93,观察不同药物作用于脑片后γ振荡的变化。2.数据分析:用Sigma State软件对γ振荡数据进行分析,将CCH诱导的不同药物处理组的γ振荡数据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以及One way RM ANOVE检验,统计结果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若P<0.05,则认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谷氨酸剂量依赖性调控了大鼠海马γ振荡,低剂量增加,高剂量抑制γ振荡。2.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R激动剂AMPA(50μM)快速抑制了大鼠海马CA3区γ振荡。3.低浓度竞争性CI-AMPAR拮抗剂NBQX对大鼠海马γ振荡没有影响,但部分阻断了AMPA导致的大鼠海马γ振荡降低。4.选择性CP-AMPAR阻断剂IEM1460以及CP-AMPAR下游的CAMKK抑制剂STO-609显著增加了大鼠海马γ振荡,CAMKII抑制剂KN93对大鼠海马γ振荡无显著影响,表明CP-AMPAR以及CAMKK涉及到γ振荡的负性调节。5.STO-609预处理脑片,部分阻断了IEM1460对γ振荡的作用;KN93预处理脑片,并不对影响IEM1460的γ振荡调节作用。6.IEM1460、STO-609或者KN93单独应用,不能阻断AMPA导致的大鼠海马γ振荡降低,说明CP-AMPAR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不涉及AMPA导致的γ振荡下降;联合应用CP-AMPAR和CI-AMPAR阻断剂IEM1460与NBQX,部分阻断了AMPA对γ振荡抑制,表明AMPA导致γ振荡的下降主要涉及到CI-AMPAR而不是CP-AMPAR的激活。结论1.谷氨酸离子型AMPAR受体亚型CP-AMPAR和CI-AMPAR的活化负性调控了γ振荡,前者的激活涉及到Ca2+的内流以及下游细胞内信号激酶CAMKK的激活;后者的激活涉及到Na+内流。2.AMPA导致的γ振荡快速下降主要与CI-AMPAR有关,与CP-AMPAR关联不大。
其他文献
背景冠心病因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觉压力可引起中青年精神紧张甚至睡眠障碍而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会进一步加重其精神紧张及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
背景THA是目前骨科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而DVT则被广泛认为可能是所有THA病人中严重而又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是DVT预防的三大基石。物理预防当中GCS相较于其他物理预防方式,其优点在于易获得、经济安全、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但如何规范地应用GCS,已成为国内外医护专家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在GCS临床应用方面尚缺乏标准和规范,对于GCS的使用时长与持续性无明确标准。目的本研究通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等不明确,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这种疾病体验会阻碍患者康复信心,影响其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卒中后患者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评价指标。研究证实疾病不确定感影响个体生活质量,但二者之间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构建疾病不确定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关系的中介效应模型
背景衰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学习记忆减退与突触可塑性(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受损。LTP是一种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依赖于AMPAR膜表达的持续增加、是反映认知功能的细胞模型。AMPAR跨膜转运蛋白γ8(TARPγ8)是LTP的关键调节蛋白,在突触的传递和LTP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达受钙调蛋白激酶II(Ca MCⅡC)与钙蛋白酶(Calpa
背景对于大多数原因导致的不育可以经过手术或药物进行治疗,但对于无精症或少精症患者而言,无法通过常规的治疗方法痊愈。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MSC由于其多能性和低免疫源性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MSC可以分化为所有三个胚层的高级衍生物,例如骨骼,软骨,脂肪,肌肉等,而一些研究结果表明MSC具有分化为生殖细胞(Germ cell,GC)的潜能有望应用于不
背景自全面施行“二孩政策”以来,我国剖宫产率在不断提高。有研究显示,我国剖宫产率高居世界第一,各城市普遍在40%以上,个别地区剖宫产率甚至高达80%,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10%~15%。疼痛作为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新型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疼痛问题,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术后疼痛缓解效果不佳,特别是剖宫产手术患者,术后疼
背景目前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多方面的需求和当前的治疗手段单一成为慢性失眠症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临床工作中接诊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常常在焦虑、抑郁、疲乏及嗜睡等日间功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给予基于评估的、综合的、系统的治疗。另一方面,目前治疗手段主要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这并不能全面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问题及失眠所伴随的日间症状。随着人们对睡眠的关注增加,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要求越来
背景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动态的多层次翻译后修饰,涉及真核生物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例如,基因转录,DNA修复,信号转导,自噬和细胞周期调控等。目前也有数据表明,泛素化修饰通过靶向关键蛋白在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活性,稳定性,亲和力和位置,在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而病毒诱导的信号接头蛋白(Virusinduced signaling adaptor,VISA)是RIG-I样受体(RIG-I l
背景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在抵御细菌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关机制并不清楚。炎症小体是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参与组装的多蛋白复合物,可以招募和激活促炎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pro-caspase1,活化的caspase1可以切割IL-1β和IL-18使其成为成熟的细胞因子并引起细胞焦亡的发生。我们研究发现炎症小体受体分子NLRP6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由于NLRP6在脂肪细胞感染细菌后所起的作
背景三肽基肽酶Ⅱ(TPP2)是一种位于大多数真核细胞胞浆中的丝氨酸肽酶,其主要作用是从蛋白酶体剪切产物的N端去除三肽,与蛋白酶体一起完成蛋白质的降解。以往的研究发现TPP2具有多种功能,参与细胞衰老,细胞分裂,以及炎症反应等,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发育和稳态。最近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TPP2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无菌性脑炎的发生有关,但是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目的进一步拓宽TPP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