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朝鲜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研究——以《无名高地有了名》和《猪排山》为中心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jmb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美两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关于中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的主旨是分析中国作家老舍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美国作家马歇尔的小说《猪排山》(Pork Chop Hill)这两部中、美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并探讨不同类型英雄形象背后的政治、文化原因。本文将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比较文学平行比较方法分析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本国英雄和异国形象,探讨出现这些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的原因——即中美两国参加朝鲜战争时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是如何影响不同英雄形象的建构。  本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着重阐明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的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交代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为“不同范型的英雄形象”,着重分析了《无名高地有了名》和《猪排山》两部作品中出现的英雄形象和衬托英雄形象的异国形象。通过中、美英雄们在战场的不同的特点,阐释中国的英雄形象为集体主义英雄形象、完美英雄形象、理性化的英雄形象;美国的英雄形象是个人主义英雄形象、残缺英雄形象、和情感化的英雄形象;第三章为“政治、文化语境与不同范型英雄形象建构”,在英雄形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介入朝鲜战争不同的政治、历史原因、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以及中美两国作家的英雄母题创作进行比较。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英雄形象是有着强烈集体主义观念的完美英雄;而在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美国英雄形象是有着强烈个人主义特点的残缺英雄。第四章为结论,总结全文。  本文以分析中美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西文化语境下不同的“英雄观”。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中西方作家都是在通过自己塑造的英雄形象传达自己的英雄崇拜情结。但是,中西方作家笔下的英雄形象在传承英雄观时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传承了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面对着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和现代语境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始终关注着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生存境遇,他的作品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社会
刘斯奋的《白门柳》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受到评论界广泛好评.到目前为止,虽有一些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但多是从文化、人性等方面入手.该文以《白门柳》中明末封建士大夫遭
大型锻件锻造过程中氧化皮是不可避免的,它影响着锻件表面的热交换过程,为向大型锻件锻造工艺的数值模拟提供符合生产实际的材料热物理参数,进行了转子钢26Cr2Ni4 MoV试件的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时中国北方政界诗坛上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一方面身为契丹血统的他念念不忘“济世泽民”的理想,从而不肯效仿其兄那样身殉金朝而是改投蒙古,推行汉法,却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