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谢天振 1999)。英汉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他们大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或者相同的意象却表示不同的文化内涵。郭建中的《文化与翻译》(2000)、包惠南的《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2001)、王菊泉和郑立信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2004)等等,都对文化意象的对比有所提及。 文化意象的对比与翻译多用于分析中外的诗歌和极具文化特色的数字、动植物、色彩词汇、隐喻等当中,而且多数对文化意象的研究都是站在审美的角度,视野过于狭窄;同时国内汉英文化意象的对比研究更是分散,多集中于字、词、短语平面,难成系统。 本文试就汉英语言层面的词汇、隐喻、句子和语篇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引用图形—背景理论(Rubin),并将其引申运用于句子和语篇内文化意象组织分析,目的在文化意象的对比翻译潮流中,求同存异,传播和借鉴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汉民族的语言文化。 第一部分选择较为典型的实物、颜色、数字、拟声词等负载文化意象较为典型的词汇作为对比对象,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不同,中西方具象思维方式的差别。第二部分从认知思维角度,对汉英富含文化意象的隐喻进行对比,找出汉英语言在隐喻的文化意象传递上的异同。第三部分运用并引申图形—背景理论并将其运用于英汉句子的分析。第四部分从英汉语篇的层面,尤其是在衔接与连贯方面,文化意象所起的作用。其间还考虑到本族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