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装置在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en91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电网之间的互联程度越来越高,这在带来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使得系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长距离、弱联系、重负荷的输电线路,而在具有这种特征的线路上极易出现功率振荡现象。此外,由于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其功率输出所具有的波动性和随机性的特征也会导致其大规模并网后对电网造成冲击引发功率振荡现象。若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停电事故,带来不可弥补的影响和损失,并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日趋成熟的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功率双向控制,相当于一个可控功率源,能够实现功率的实时补偿,平抑系统的功率振荡现象,从而达到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电池储能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池系统原理及其简化模型、功率转换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机理以及储能装置常用的恒功率控制等四种控制策略,并以由H-P发电机模型组成的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从发电机电磁转矩的角度分析了储能装置接入系统后对电磁转矩的影响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其次详细分析了恒功率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的运行原理,主要是对换流器的数学模型、DC/DC双向换流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压源型有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恒功率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传递函数,在PSCAD中搭建了恒功率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仿真模型,并在PSCAD中将该储能模型接入到单机无穷大系统中,通过时域仿真分析了储能装置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效果;接着对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同步发电机原理的简单分析得到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并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虚拟同步机本体结构分析、虚拟同步机惯量方程及外层功率控制、内层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和虚拟同步机的预同步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传递函数,并基于此在PSCAD中搭建了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下的储能模型,同样也将该模型应用到相同的单机无穷大系统中进行时域仿真分析其抑制功率振荡的效果;最后对两种控制策略下的储能装置在抑制功率振荡上的效果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由于恒功率控制策略下的储能系统功率响应速度快于虚拟同步机下的响应速度,故前者对平抑功率振荡的影响要优于后者。
其他文献
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一种,是大自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研究
目前我海军装备中,除国产装备外,以引俄装备居多,引进国外的先进装备对提高我海军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维修保障任务也给维修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装备并非国产,其维修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电化学传感和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相结合的生物传感装置,拥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检测便利等优点。其中,现场原位、快速、多元同时测定是研究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企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能够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优化和完善,进而提升企业的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
预算绩效管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预算绩效管理只是作为对政府支出进行评价的工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转变了预算绩
植物激素是一类小分子化合物,在植物信号传导及抗逆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茉莉酸(Jasmonic aci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媒体的盛行,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阅读来说,人们更喜欢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这一转变推动了教材的改革。2016年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代替原来的《思想品德》正式投入使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插图数量的增多。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供情感教育的载体、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等方面发挥着
近年来,我国出现大量通过网络编造、恶意散布虚假信息的刑事案件,严重破坏网络空间的秩序,损害网民合法权益。最高司法机关为了净化网络风气,惩治网络虚假信息犯罪,先后颁发
基于UG-CAD三维可视化装配工艺就是利用UG-CAD三维装配图,把产品设计、装配工艺的信息以三维可视化图形表现出来,让装配工人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产品的装配关系,理解产品的装配工
目的以PLVX-IRES-ZsGreen1为载体骨架,通过双酶切方法和无缝克隆方法构建HCV CORE真核表达载体,比较2种不同载体构建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合理选择载体构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