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数据是政府管理和人们决策的重要依据,数据质量是统计的生命。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公开透明程度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也越来越多,部分学者和媒体对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存有疑问。如何采用严谨的诊断方法,对我国官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尤其是对地方的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和协调性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数据质量评估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为出发点,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自身发展规律性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与其他数据协调匹配关系两方面分别评估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质量。首先,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自身发展规律性出发,收集了1978-2014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并消除价格影响,采用两个时间序列模型对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在1980-1990年间准确性相对较低,特别是1987年和1989年分别偏离官方公布数据7.23%和7.67%,1991-2014年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可信度较高,准确性也较高。其次,本文认为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质量可以通过与其他统计指标数据关系进行检验,因此收集1978-2013年吉林省就业人口与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数据,采用非线性模型对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983-1990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准确性较低,特别是1986年和1989年分别偏离官方公布数据10.31%和9.16%。最后,在计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数据质量综合评估法对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进行评估,测算数据质量综合得分,结果表明1983、1987、1988、1989和2011这5年的综合得分不达标,低于临界值0.59分。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改革及我国地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