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整体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农村是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中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出台以来发展迅速,如今已步入统筹城乡的新阶段,其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的政策目标还承担着维护农村劳动力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截止到目前新农保制度已经实施了7年,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其政策效果,但是新农保实施时间较短,政策效果具有时滞性,现阶段对新农保政策效果研究不多并且研究结论差异较大,专门从劳动负担角度去探究新农保制度与农村劳动力市场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首先回顾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以新农保的准公共物品理论和劳动力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引入农户模型构建农户效用最大化模型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然后回顾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进情况,从参保情况、筹资方式、养老金待遇水平和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农保的发展现状。实证方面,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全国家户基线调查数据,选取45岁及以上的农村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采用Probit模型和ⅣV-Probit模型估计劳动参与模型,采用Tobit模型和ⅣV-Tobit模型估计劳动时间模型。本文研究发现:新农保制度倾向于提高农村中老年人总体劳动供给和非农受雇劳动供给,减少其自家生产劳动供给,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劳动力流动,其在社会保障功能上对土地有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参保组的总体劳动供给和非农受雇劳动供给都高于非参保组,验证了我国农村老年人存在“无休止劳动”的现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非农收入、农业收入及都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有显著影响,而家户规模和子女是否经济支持对农村中老人年的劳动供给没有显著影响。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以基础养老金为主,保障程度偏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化并且缴费档次偏低。政策制定部门在完善新农保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新农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整合新农保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优化制度设计;第二,扩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改善收入结构;第三,进一步推进新农保与其他养老方式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