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苏关系史在历史学界和政治学界都备受关注。自1924年5月31日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正式建交,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便没有中断过。1929年,中苏双方因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领土主权问题,导致关系破裂。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正在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暂缓“剿共”内政,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在寻求国际帮助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并经过多次调停协商,于1932年12月12日与苏联无条件复交。国民政府与苏联复交,意在通过联苏牵制日本,顺利实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也是1932年中苏复交的实质。全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陈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介绍了1932年中苏复交的历史背景。由于中苏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中苏矛盾日益恶化。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苏两国从大局利益出发逐渐从“恶化”走向“缓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激化,日苏关系紧张,中苏关系有了缓和,加之南京国民政府请求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加以干预的计划落空,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中断了第三次剿共战争。为了尽快恢复局势稳定的局面,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准备对苏复交事宜。第二章具体分析了中苏之间从“有条件”复交到“无条件”复交的曲折过程。南京国民政府决策层对与苏联复交一事由于中东路、外蒙古等问题心存忌惮。在为处理东北问题而召开的国民党政治会议上,提出了“对苏复交”和“联苏制日”的方针。随着一·二八事变的爆发,中日矛盾升级,国内抗日高潮风起云涌,国民政府不得不暂时调整政策转而抗击日本侵略。在与苏联复交事宜上,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和国际因素的考虑表示先与苏联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再复交,但遭到了苏联的拒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南京国民政府放弃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主张,宣布与苏联“无条件”复交。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苏复交政策实质。对苏复交意在通过联合苏联牵制日本,顺利实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主要表现在中苏复交后双方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分歧严重,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实行剿共政策,中苏关系缓慢推进,直至卢沟桥事变后才有明显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