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作物叶片病害识别与分级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onysos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作物的种植关乎国运民生,农作物的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当前,在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育种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例如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盐等。表型则是育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表型能够筛去抗逆性差的品种、挑选优良品种,有助于培育更优质的后代。在传统育种过程中,针对抗病虫害性,专家会人工识别叶片的疾病,依据叶片的患病类型以及程度挑选出抗病能力强的种子作为下一代培育对象。一般来说,这样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农作物疾病自动化识别平台与方法来代替人工完成这些任务。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搭建了农作物叶片自动化表型平台,该平台包括桌面端表型平台和移动端表型平台,其主要功能为采集植物叶片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分析。针对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和传统深度学习方法无法有效对抗噪声和处理复杂背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自适应的鲁棒农作物病害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传统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少量无标签的复杂域图片对神经网络的特征层进行约束,使其对抗噪声和处理复杂背景的能力更强。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域中对植物病害检测的识别率更高,分类精度高达92%,满足实际需求。考虑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作物疾病,并且在表型中需要表征其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因此获得白粉病斑与健康区域面积占比的意义重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白粉病斑分割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病斑分割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分割精度,在多个评价指标上,例如准确率、召回率、Io U分数、Dice分数以及像素精度,都优于传统病斑分割方法,满足实际表型需求。考虑到白粉病斑分割模型过大,无法运行在移动设备中,本文基于超像素分割方法和混合高斯聚类方法。提出了轻量化白粉病斑分割模型。该模型与传统轻量化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分割精度,且该模型所占内存仅200兆,能轻松部署在移动设备中,满足便携式平台表型的需求。基于已开发的表型平台,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算法,本文最终开发了两套农作物病害自动化表型软件,其一用于桌面端表型平台中,另一个用于移动端表型平台中。实验表明,所开发的农作物病害自动化表型软件能满足实际需求,为作物自动化表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压电谐振器是一些传感器、驱动器的核心部件,这些器件包括压电陀螺仪、压电振荡器、压电滤波器、压电变压器等,它们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基于压电谐振式的温度传感器利用的是压电谐振器的热敏感性导致的谐振频率偏移,具有分辨率高、成本低、功耗低等特点;基于压电谐振式的变压器可以实现升压或者降压功能,相较于传统电磁式变压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避免电磁干扰等优点;基于压电谐振器技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的关键技术之一。多数先进的基于特征法的视觉SLAM方法采用点特征构建数据关联,但在相机快速运动、光照变化和弱纹理场景等挑战下,仅基于点特征的方法性能下降,甚至定位失败。线特征广泛分布于人造环境中,因此可以与点特征结合使用来改善视觉SLAM中特征缺失的问题。SLAM方法的
尽管现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压缩算法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传统算法的重建效果。但为了提升重建效果而加入的大量复杂而繁琐的模型结构,使其编码、解码所需的计算时间远超传统的压缩算法,因而在实际运用价值上仍远不如传统的压缩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在保证模型的压缩效果无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优化模型的各个结构。本文通过实验,发现模型的大部分编码与解码时间消耗均用在模型的编码器首层与解码器末层,故将这两个
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已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场景中。然而,卷积神经网络的体积和计算量通常过于庞大,对内存、带宽和计算资源都有很高的要求;尽管各类硬件设备的性能也在提高,但仍然跟不上大型网络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卷积神经网络的进一步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如何在保持卷积神经网络的性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压缩和加速,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量化、结构剪
云计算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按照使用量进行付费的服务模式,它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了便捷的、按需的和高效的网络服务访问,允许客户使用可供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等。随着目前中小企业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的同时又希望降低硬件设备购买成本的趋势,云计算平台逐渐成为了很多企业需求服务的首选目标。云计算平台一般是由大量通过网络协议通信的计算机组成,又称计算机集群。然而,集群通常会面临着较低
柔性生物传感器一般由导电材料和柔性材料结合而成,与传统传感器相比能更好地与人体契合,能够应用于可穿戴、便携式生物检测装置中。聚苯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是最常用的导电聚合物之一,但聚苯胺分散性差,难以加工,用合适的方式实现与柔性材料的有效结合是制备聚苯胺柔性传感器的重点问题。本课题用微乳液法合成了高分散、高导电性的聚苯胺纳米颗粒,通过静电纺丝和3D打印两种方式制备柔性电极,并对电极的性能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流需求越来越多,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却始终高居不下。而运输费用在物流总费用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因此研究如何规划出合理的车辆运输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不过,由于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绿色物流理念的逐渐普及,用低能耗、污染小的电力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料车已经是大势所趋,这对我国的能源产业和环境保护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电动车配送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配送中所面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动化港口成为了传统港口的转型方向,港口的集装箱转运车也从传统的卡车变为自动导引车(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本文以港口AGV为研究对象,对AGV在港口运输集装箱时完成目标路径跟踪的横向控制进行研究。在对AGV及其路径跟踪横向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对四轮转向车辆和重载大型车辆的路径跟踪横向控制研究较少,且没有考虑到如
本文首次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渐进性人脸动态迁移算法,该算法对源人脸与目标人脸寻找外表的平滑渐变过程,且该过程中准确保留了源人脸序列的动态表情信息。本文所讨论的算法在影音制作、虚拟现实、视频通信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编辑算法被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往往只考虑外表的变化过程,或只考虑表情迁移过程。其中,关注外表变化过程的工作或在图像隐空间插值,或寻找图像间的单向映射,但隐空间难
近年来,随着硬件和计算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两轮平衡移动机器人(2WBMR)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特点在于可以实现类似人类的运动和平衡能力。2WBMR系统属于非最小相位的欠驱动系统,加之系统本身存在的不稳定和非线性,使其在定位和抗干扰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尝试建立两轮平衡移动机器人的非线性模型,基于滑模控制(SMC)方法对两轮平衡移动机器人的定位和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