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心肌细胞在电生理特性上是不均一的,在心室壁的中层存在一种电生理特性有别于心内、外膜层细胞的心肌细胞,名为M细胞。M细胞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尖峰圆顶形;0位相最大上升速率快;1、2位相间的切迹较明显;动作电位时程较长,而且频率依赖性明显;静息电位负值较大。M细胞电生理独特性的主要离子基础是Iks电流较弱。Iks电流是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外向电流,它的异常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肌细胞在电生理特性上是不均一的,在心室壁的中层存在一种电生理特性有别于心内、外膜层细胞的心肌细胞,名为M细胞。M细胞的动作电位曲线呈尖峰圆顶形;0位相最大上升速率快;1、2位相间的切迹较明显;动作电位时程较长,而且频率依赖性明显;静息电位负值较大。M细胞电生理独特性的主要离子基础是Iks电流较弱。Iks电流是心肌细胞复极的主要外向电流,它的异常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本文拟研究缺血时心肌细胞Iks电流的变化情况。 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分析急性分离的M细胞和心内、外膜细胞的Iks通道尾电流密度。利用不同成份细胞浴槽液模拟心肌细胞正常与缺血状态,并记录相应状态下Iks尾电流密度。观察缺血对Iks电流的影响。 结果:在正常状态,M细胞的Iks电流明显小于心内、外膜层细胞。在缺血状态,三层细胞的Iks电流均较正常状态明显减弱;三层细胞的Iks电流减弱程度不一,M细胞的减弱程度明显大于心内、外膜层细胞。 结论:缺血时,心肌细胞的Iks电流减弱,使得细胞动作电位复极中后期延长,容易出现EAD并引发TdP;由于M细胞的Iks电流减弱程度明显大于心内、外膜细胞,造成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利于折返的发生,使得心律失常得以持续。因此,增强Iks电流对控制缺血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是有利的。
其他文献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主要分布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和部分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RCA)-Ⅰ类抗原,二者的结合构成了KIR-HLA信号系统,调控NK细胞和部分T细胞的杀伤功能。KIR分为两大部分
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5,GDF5)是TGF-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superfamily,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亚家族(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subfamily,BMPs)较特殊的一员,优势表达于关节软骨组织,它在软骨发生和长骨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体外培
结合HIV-1 gP41 NHR的环肽及模拟gP41融合核心结构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AIDS为感染HIV-1病毒后所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针对HIV感染及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仍是联合应用逆转录酶抑制剂(P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即鸡尾酒疗法。但该疗法主要针对HIV感染后期,长期应用有毒、副作用且易诱导病毒突变株产生。 HIV-1跨膜蛋白gp41在病毒和细胞融合中发挥关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遗传性疾病等的最有效方法。但是,HLA完全相合供源严重不足,迫使人们转向HLA半相合allo-BMT研究。与HLA全相合allo-BMT相比,遗传上的差异加大,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受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目前普遍认为,移植物中的T细胞,在引发和放大GVHD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
在组织、器官移植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免疫排斥。血液是结缔组织,输血的本质是一种非长期存活的组织移植。如何解决同种免疫排斥问题,各国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克服免疫排斥有多种方法,比如抑制受者的免疫功能、去除供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原、切断补体激活途径、清除受者体内引起免疫排斥的抗体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大大提高移植物在受者体内的存活时间。使用大分子化学材料—mPEG对供者组织、器官的细胞抗原遮蔽,避免
目的 1.研究两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多巴复合物(Lysine-DOPA compound):LD80-20和LD90-10(表示DOPA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0%和10%)是否能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性以及对细胞的增殖和钙化能力是否有影响 (1).LDS0-20和LD90-10对MC3T3细胞伸展性的影响 (2).LD80-20和LD90-10对MC3T3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3).
肌腱损伤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疾病,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肌腱组织工程研究为临床修复肌腱损伤和缺损提供了新思路。肌腱细胞分化程度高,体外增殖相对缓慢,不能满足肌腱组织工程对其数量上的要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不但能保持自我更新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另有研究表明,异体骨髓MSCs移植不引起宿主的免疫排
背景 通过双特异性抗体、免疫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等可以增加抗体、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目前,双功能分子因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巨大应用价值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组DNA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得许多疾病靶位的日渐明朗、对免疫系统机制的逐渐了解等等使双功能分子在许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 T细胞识别、活化是免疫反应的核心问题,其活化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
糖尿病是全球性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第三致死性疾病,其中,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单核细胞浸润胰岛(胰岛炎)和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而β细胞的破坏机制一直是研究Ⅰ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β细胞的破坏是一个复杂并且机制未明的分子事件,细胞因子(如IL-1β)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在IL-1β作用下,β细胞伴随许多基因的特异性改变,这些改变从基因水平反映了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骨髓基质系统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它可以向多种结缔组织及部分来源于外胚层的组织分化,形成骨、软骨、骨骼肌、腱、韧带、真皮、脂肪、骨髓基质和神经,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中构建这些组织的种子细胞。 为了寻找肌腱组织工程中理想的种子细胞,本研究建立了分离、培养、纯化人胚胎MSCs的方法,对其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