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歌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唐代音乐则兼容并蓄、受众广泛,故而唐诗中有不少表现音乐的篇章,并且杰作迭出。而唐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乐器是古琴,唐代大多数诗人的诗歌中都提及了琴,可惜一直以来都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古琴始终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在它悠久的历史中,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圣人贤者都是其创造者、推崇者和传承者,如伏羲、舜、周文王、孔子、蔡邕、阮籍、嵇康等等,并且每一代的传承者都会对琴的文化内涵进行拓展、作出新的阐释,使古琴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积累而至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琴”传统,琴既是乐器,亦是道器。而在思想开放而活跃的唐代,文人们同样在继承先唐的古琴文化时主动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文人琴”的传统被延续和发展,文人们的生活中时常有琴相伴;另一方面,琴的指法和曲谱得到专业琴师的整理和修订,从原先的声多韵少逐渐向声少韵多转变。文人与琴师交游亲密,琴曲和诗歌互相影响,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随着文人的学习和接受也都渗透进古琴文化中,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琴诗在体裁的应用、与琴相关的主题词的选择、词语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不同诗人的琴风也与他们的个性密切相关,这些都在唐人的一千多首琴诗中得到了多层次的反映。而唐代文人对琴的欣赏也随着这些诗歌流传并深刻影响了后世。所以唐代琴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