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琴诗看唐代文人对古琴文化的接受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歌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唐代音乐则兼容并蓄、受众广泛,故而唐诗中有不少表现音乐的篇章,并且杰作迭出。而唐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乐器是古琴,唐代大多数诗人的诗歌中都提及了琴,可惜一直以来都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古琴始终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在它悠久的历史中,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圣人贤者都是其创造者、推崇者和传承者,如伏羲、舜、周文王、孔子、蔡邕、阮籍、嵇康等等,并且每一代的传承者都会对琴的文化内涵进行拓展、作出新的阐释,使古琴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积累而至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琴”传统,琴既是乐器,亦是道器。而在思想开放而活跃的唐代,文人们同样在继承先唐的古琴文化时主动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文人琴”的传统被延续和发展,文人们的生活中时常有琴相伴;另一方面,琴的指法和曲谱得到专业琴师的整理和修订,从原先的声多韵少逐渐向声少韵多转变。文人与琴师交游亲密,琴曲和诗歌互相影响,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随着文人的学习和接受也都渗透进古琴文化中,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琴诗在体裁的应用、与琴相关的主题词的选择、词语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不同诗人的琴风也与他们的个性密切相关,这些都在唐人的一千多首琴诗中得到了多层次的反映。而唐代文人对琴的欣赏也随着这些诗歌流传并深刻影响了后世。所以唐代琴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讨。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在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双语班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等特点,为提高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C语言综合编程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实例驱动教学法。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改革、双语班、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109-03  Abstract: In thi
以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总以文本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报刊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也是最近几年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研究方向,于是本人在本论文中尝试性地以民国《良友》画报文学
本文试图通过对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的全面考察,揭示其所涵盖的丰富文化价值,进而探讨保护和传承羌族“瓦尔俄足”节相关的建议与对策。期望对我国少数民族
学界对汉赋的研究,已然广泛观照渊源流变、艺术特征、思想文化以及作家作品等,且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就辞赋整体研究而言,对辞赋名物的深入阐释和系统研究缺少关注,对辞赋名物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