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的全面考察,揭示其所涵盖的丰富文化价值,进而探讨保护和传承羌族“瓦尔俄足”节相关的建议与对策。期望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羌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淌着羌族的血液”。而千百年来,在羌族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居住在这些区域的女性羌民都要举行“瓦尔俄足”节,她们不分老幼,身着鲜艳民族服饰,佩戴银首饰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前,参加这一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的活动,因是羌族女性唯一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妇女节”。“瓦尔俄足”节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在羌民以及羌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与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古老母系崇拜习俗密不可分,节日整体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羌文化中的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等面貌。
2006年5月“瓦尔俄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我国政府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本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在理论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基础研究之下对其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变迁有所探讨,并在文中剖析了节日背后的群体性认同的原因以及加强对民族类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所以研究和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