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隐学习研究开始在心理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无意识学习过程、无意识记忆的心理机制和特点得到深刻揭示,极大地冲击了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内隐学习对教育学的启示也日益引起重视。在具体学科中,是否存在内隐学习现象,内隐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们的兴趣。本研究借鉴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教育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内隐学习是否存在于地理知识学习中,内隐学习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具体而言,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内隐学习研究和地理学习的现状做了背景分析。内隐学习存在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与传统的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理解性、高效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注重环境教学,提倡实践活动。遗憾的是,没有相关学者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对内隐学习进行关注和分析。第二部分,对本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地理内隐学习进行了理论基础分析。本研究所提到的内隐学习,是指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不自觉地、无意识地、高效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其产生的知识被称为缄默知识。地理内隐学习是指在充满地理刺激因素的环境中,学生对环境中的地理因素无意识地学习,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素养、丰富地理情感的过程。在理论基础方面,建构主义和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地理内隐学习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地理教学论中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是检验地理内隐学习的理论标准和实践依据。第三部分,对地理知识的内隐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指导语,使学生产生外显、内隐和内隐指导等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测验分析,我们发现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外显学习是短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对于知识的保持性最好,从知识的长期保持来看,内隐指导性的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最好。第四部分,依据实验的结果分析,从教师知识更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创设地理学习环境、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和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对地理教学提出建议。在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自身知识更新、积极开发新颖的地理课程,创设地理学习的良好环境,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建立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第五部分,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对地理内隐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几点误区做出说明。本研究表明了内隐学习客观存在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与外显学习方式相比,内隐学习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不足。同时,在理解内隐学习理念的过程中要防止陷入“内隐学习万能论”和“地理教学无目标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