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富有争议性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人们对它的理解莫衷一是,但它对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起初,后现代主义风行的范围主要是在文学界、艺术界、文艺理论界,但是影响却很大。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渗透到大众传媒和日常文艺消费。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电影,无疑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成为其审视和研究的焦点。21世纪是一个女性备受关注的“她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人身权利、社会形象越来越成为社会所探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无论是国际影坛还是中国国内影坛,都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以女性生存状态为表现主题并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女性电影蓬勃兴起,本论文旨在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电影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在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叙事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变化,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去进一步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电影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希望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能够帮助女性树立独立、自主、平等的自我意识,成为与男性一样的主体而存在,从而达到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的目的。论文的导言部分,通过对女性电影发展的介绍,针对女性电影的概念,将女性电影范围缩小到狭义女性电影,即由女性导演执导的,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同时简单回顾了当代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女性电影在凸显女性主体性的同时,也指出女性电影在转型时期面临商品化等压力下的曲折发展。论文的第一章,重点突出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女性电影的影响,女性电影开始超越两性狭隘地对立,拓展了女性电影对象,丰富了女性电影内容;重拾女性经验,重视具有主体性的银幕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构建女性主体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作为个体存在的普通女性,深入到她们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世界,把现实的问题归结为观念的问题,从而提升出超越两性对立的人生价值观。论文的第二章,中国女性导演认识到要在电影创作中凸显女性的主体意识,塑造有主体性的银幕女性形象,就必须自觉运用属于女性电影自己的叙事模式和电影语言。话语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女性主体意识萌发之后,女性语言成为女性意识表达的外在工具。论文的第三章,对当代中国女性电影文本个案的具体解读,通过对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张艾嘉的《20、30、40》两部电影的解读,以这两部影片为文本,探究当代中国女性电影受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步确立,阐明后现代主义是以解构和颠覆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为目的,受其影响的女性电影也以解构和颠覆男权中心的社会话语和意识形态结构为目的,旨在寻求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的可能。论文的结语部分对中国女性电影的未来进行展望,女性电影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表达女性主体意识,还应该超越性别的界限,努力创造具有普遍性的人生价值观,才是女性电影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