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区域起搏术中冠状动脉的安全性评估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术式出现以后,一些单中心、小样本的研究表明LBBAP效果显著。但目前尚无关于LBBAP电极植入位置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研究。目的:研究LBBAP电极植入位置与冠状动脉的毗邻关系对LBBAP术式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BBAP术并于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阅读患者LBBAP术和冠状动脉造影术影像资料。在RAO30°透视下,将心室沿长轴和短轴各分三等份,分为九个区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标为后上位、中上位、前上位、后中位、正中位、前中位、后下位、中下位及前下位,观察并记录起搏电极在九宫格中的位置。测量多个体位下收缩期时起搏电极尖端至前降支动脉的垂直距离,取其中最大值,该值最接近电极与前降支动脉的真实空间距离。用相同的方法测出电极尖端至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及左室后支的距离。在各体位下,观察前降支、后降支、左室后支及室间隔支等冠状动脉是否被起搏电极压迫或穿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名患者,其中46名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4名患者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仪(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起搏电极局限在二维九宫格的后中位、正中位、后下位及中下位内或交界区域,且集中分布在四个位置中心点连线所形成的矩形中。起搏电极尖端至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和左室后支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9.69±8.72mm、26.09±8.02mm、21.11±7.86mm,极差分别为:37.79mm、34.60mm、33.81mm。起搏电极到前降支、后降支及左室后支最近距离只有5.28mm、9.51mm、8.69mm。后中位内电极至上述所有冠状动脉的距离均处于最大值。后中位及正中位电极损伤前降支风险较大,损伤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及左室后支风险较小。后下位及中下位电极损伤前降支风险较小,损伤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及左室后支风险较大。所有患者中均未出现电极压迫或穿破冠状动脉、电极折断及心包填塞。结论:本研究表明LBBAP术式中电极可安全起搏范围较大。当起搏电极定位于后中位、正中位、后下位及中下位中心点连线构成的矩形内时,冠状动脉可能是安全的。电极定位于后中位,既可快速夺获左束支,还可提高冠状动脉的安全性。相比后降支,电极损伤前降支的潜在风险更大。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与外周肱动脉收缩压(brach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bSBP)相比,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BP)可更好地预测靶器官损害。然而,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cSBP的优越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中国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分析无创cSBP、bSBP及其联合作用与首发脑卒中风险的关系,并比较cSBP和b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应用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治疗,文献中报道了不同剂量ACE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效果,但高剂量ACEI和低剂量ACEI治疗CHF的疗效和安全性不确定。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高剂量ACEI和低剂量ACEI对
背景与目的:脑卒中(stroke)已成为我国居民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认为是“好胆固醇”,较高的HDL-C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既往关于探索HDL-C和stroke之间关系的研究有限,且有着不一致的结论。此外,体重指数(BMI)是反映肥胖的常用指标,较高的BMI会导致HDL-C水平降低。因此,BMI水平可能也会影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第1和2个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研究基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对早期血管愈合的影响。方法:此回顾性研究建立于PIONEER-II OCT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gov Identifier:NCT02747329)分析的基础上。不论DES的品牌,我们根据基线HDL-C水平对每个
目的: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闭塞是一种十分少见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左主干闭塞发生急性病变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时,患者迅速发生急性左心衰、室颤、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病死率极高,临床上需要快速识别并诊断此类患者。既往多项研究总结左主干闭塞患者心电图特点,但此类研究纳入样本量少、未进行细致分类
目的:比较高功率短时程(High-power short-duration,HPSD)与传统低功率长时程(Low-power long-duration,LPLD)策略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HPSD消融应用提供更多临床证据。对象与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5月份至2020年12月份行房颤射频消融共1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消融过程在损伤大小指数(Lesion s
目的:描述武汉周边地区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类似地区的疫情防控提供决策参考;比较COVID-19患者与普通人群中眼镜佩戴率的差异,探究佩戴眼镜降低COVID-19眼睛感染风险的可能性;探究3D-CT定量分析COVID-19患者肺部病灶的运用,并评估其预测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的效能。对象与方法:本研究纳入随州市曾都医院2020年1月27日至3月11日期间所有经RTPCR
研究背景:由于血压变异存在,指南推荐非同日多次测量以代表真实血压,但具体建议存在矛盾,证据较少。单次随访中多个血压测量值的变异为随访内血压变异性,而多次随访血压值间的变异为随访间血压变异性,变异性增加除了影响血压测量,也与预后相关,随访内和随访间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尚不明确。血压变异性的评估受许多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对随访内血压变异性的分析均局限于单日测量数据,连续的随访内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化趋
背景与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病预后极差,总体平均生存时间为3-5年。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高,目前已成为呼吸系统疑难病之一。氧化应激是IPF的主要致病途径之一,有研究证实胆红素对氧化应激相关的肺部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胆红素在临床上获取经济方便,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胆红素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稳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28天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并与传统的CRP、PCT、PSI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诊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36例,纳入的患者均符合《2016年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根据重症肺炎标准分为:重症肺炎组、普通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