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进行电针治疗,利用肌肉-坐骨神经-脊髓的传导通路,观察神经生长类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电针对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首先将80只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24只、模型组24只、模型对照组16只、电针组16只。造模方法为坐骨神经夹持损伤造模,首先麻醉后切开皮肤、肌肉钝性分离、暴露坐骨神经,持针器满扣夹持,持续时间5s,造成长2 mm的损伤点,然后逐层消毒缝合。干预手段采取损伤侧环跳、殷门、阳陵泉、承山四穴进行电针治疗,电流2mA,频率为2/100Hz,疏密波。分三次取材,第一次取材于造模后7天,第二次取材为电针治疗10天后,第三次取材为电针治疗20次后。于取材前开展行为学检测,包含斜板试验、热痛阈试验;称肌肉湿重、对肌细胞直径进行测量;取脊髓部份进行免疫组化定性半定量观察。【结果】1行为学观察情况斜板试验在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其测量角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且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20次后依然是电针治疗组角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电针治疗后下肢肌力有增强趋势。耐痛阈试验经过电针治疗10天后电针治疗组痛觉刺激时间小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而电针治疗20天后电针治疗组小于模型对照组,同样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电针治疗后有改善趋势.2肌肉修复情况腓肠肌湿重经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腓肠肌湿重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而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有升高趋势但不明显,说明电针治疗有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肌细胞直径经电针治疗10次后电针治疗组腓肠肌直径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依然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电针有防止肌细胞直径萎缩的作用。3免疫组化组间比较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的方式测定各项神经生长类因子在脊髓中的含量。3.1 bFG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其中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有增强bFGF表达作用。3.2 NG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且电针治疗组对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电针治疗20次后同样是电针治疗组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具有增强NGF表达的作用。3.3 BDN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及正常组,且电针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于治疗20次后,光密度分析结果为模型组最大、电针治疗组次之、正常组再次之、最后是模型对照组,无明显规律存在。表示电针治疗对BDNF的最有效作用时间段在电针治疗10次后。3.4 CNTF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经电针治疗10天后可见电针治疗组光密度大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于电针治疗20次后电针治疗组表达水平在各组中最低,表示电针治疗对CNTF最具有影响的时间段在电针治疗10次后。【结论】1电针治疗对大鼠患侧下肢肌力有增强作用。2电针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耐痛阈有改善趋势。3电针治疗对大鼠肌细胞直径有防止萎缩作用;同样在腓肠肌湿重上可见经电针治疗后肌肉重量有增加趋势。4电针治疗对大鼠bFGF、BDNF、CNTF、NGF有增强其表达的作用,以此来增强神经损伤后修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