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对抗样本防御研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应用等。虽然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其本身也暴露了一些安全性问题,使得深度学习很难应用到安全敏感领域。实验表明给深度神经网络输入加入人为设计的微小的扰动,便可以使得深度神经网络输出出错,这种精心设计的样本称之为对抗样本。对抗样本的存在给深度学习技术落地于真实实际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对抗样本,从而避免模型在恶意攻击下输出出错。然而,由于深度学习中对抗样本产生根源的复杂性,使得对于对抗样本的通用化防御变得十分困难。当前的对抗样本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对抗样本检测和对抗样本防御。但是,先前很多的方法都被证明无法抵御自适应攻击下的对抗样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保证目标模型的安全,并且某些方法也会使得目标模型精度下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防御性能不佳,适用场景也有限。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对抗样本的特性以及可行的对抗样本防御方法,提出了两种对抗样本应对策略。一种是基于随机扰动的对抗样本检测方法,利用对抗样本和原始样本对于添加随机扰动后的响应不同,提出了一种相对分数来度量添加随机扰动之后模型输出的变化,再提取统计学上的鲁棒数据作为特征来训练对抗样本检测器,该方法简单且与模型无关,不依赖于特定的模型结构和参数,同时兼具随机性和鲁棒性,即便对于自适应攻击和转移性攻击也有着很高的检测成功率。另外一种是通过两个多样性学习策略来进一步提高深度集成模型的鲁棒性,分别为先验多样性失活(Priority Diversified Dropouts)和弥散集成梯度(Dispersed Ensemble Gradients),前者鼓励集成模型中各个体模型所学习到的高层特征表征呈现不同分布,后者使得各个体模型关于输入的损失梯度尽可能差异化。两种多样性学习策略对于集成模型的鲁棒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相辅相成,当二者结合后,在多个数据集上对于CW攻击的识别准确率,比当前最优的方法还要高,并且该方法不受限于特定的条件,适用性好。同时,该方法也是一种正交的方法,可以同其他对抗样本防御方法(如对抗训练)相结合,从而达到更优的鲁棒性性能。
其他文献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结直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往往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若对早期CRC进行临床干预,患者得5年生存率有望达到90%,而一旦肿瘤发生转移,则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4%。结直肠癌发病经过局
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著。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
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最常发生的与心血管相关的疾病,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死于IHD的人数超过750万人。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但在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心肌损伤加剧的情况,即发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
目的: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肿瘤之一,在人类癌症的发病率中居第九位。病因极其复杂,既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因素。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是较明确的致病因素。肾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死亡率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又称肾腺癌,简称为肾癌,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透明
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肝癌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每年导致超过700,000例死亡,它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估计低于9%。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组蛋白甲基化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与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相互作用的锌指蛋白1(retinoblastoma protein-interacting zinc finger gene1,RIZ1)是一种甲基转移酶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占全部癌症病例总数的1%~2%,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以上。虽然大多数的PTC病人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及术后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后长期生存,但仍有部分PTC病人对这种治疗无效,并导致死亡。因此,进一步阐明PTC在肿瘤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髋关节晚期疾病的手术手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有效缓解髋部疼痛等症状,并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程序相对固定,已经被作为常规手术各地广泛开展。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是它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治疗,公认的有效治疗措施是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但是由于翻修手术不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而且手术相对复杂,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肿瘤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因的疾病。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病灶解剖位置限制,病灶多发,肝功能储备不足,肝外转移或其他合并症,很多患者并不适合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而最常用的替代性治疗为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RFA)。射频消融治疗在通过加热使肿瘤产生原位凝固性坏死的同时,还可以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诱导机体对肿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是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CRC常常发病隐匿,发现时已发生周围侵袭和远处转移,即使是在治疗性手术之后,40-50%的患者仍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寻找新的CRC发展机制和治疗靶点,对于预测CRC的发病、提高治疗水平、改善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FK506结合蛋白5(FK
目的: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睡眠期间反复出现上气道塌陷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人群中发病率达9%-38%,高龄人群中更是高达49%。颏舌肌作为最重要的上气道扩张肌之一,其对上气道开放的维持至关重要。然而,研究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SA患者睡眠期间颏舌肌的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活性明显减低。大约三分之一的OSA患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