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沉默的疾病”。人口老化程度越高,骨质疏松患病人数越多,骨质疏松症在50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21%,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达58%,7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病率达到100%。骨质疏松诱发的脆性骨折如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前臂远端骨折等,是高龄病人高致残率及病死率主要原因之一,单是继发髋部骨折的患者1年内病死率高达30%。目前临床中推荐使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效果难定、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此次试验选用本院抗骨质疏松经验方——少阳生骨方为研究对象,观察少阳生骨方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究少阳生骨方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大鼠BMSCs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鉴定:原代细胞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23周龄SD大鼠股骨、胫骨髓腔获取,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表现及采用流式细胞术测量P3代BMSCs表面标志物CD90、CD34、CD29的表达量;2、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只,分为1个空白组,5个不同给药剂量的少阳生骨方组(剂量1组、剂量2组、剂量3组、剂量4组、剂量5组);空白组灌胃2ml超纯水,少阳生骨方组灌胃浓度分别为:0.035g/ml、0.07g/ml、0.14g/ml、0.28g/ml、0.56g/m,灌胃溶液2ml;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5d,于最后1次灌胃后1h行腹主动脉取血制备5组含药血清、1组无药血清;3、取P3代BMSCs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细胞数约1×104个/ml,每孔体积为200μl,将其分为7个组:空白组、无药血清组、含药血清1组、含药血清2组、含药血清3组、含药血清4组、含药血清5组,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组培养基对BMSCs的增殖的影响;4、将获取的P3代BMSCs接种于明胶包被的24孔板中,并将BMSCs分为实验组(含药血清组)、对照组(无药血清组)、阳性对照组(经典诱导组),分别给予10%含药血清培养基、10%无药血清培养基、10%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3天换液1次,第7、14天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茜素红染色鉴定矿化结节形成;5、RT-qPCR法测定各组中BMP-2和Runx2基因表达水平;6、免疫组化检测各组中BMP-2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BMSCs形态学观察及鉴定:原代细胞呈圆形,胞膜清晰,胞体透亮,4h后半量换液可见细胞贴壁,首次全量换液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条状、多角形、棱形等,细胞成簇状生长。传代培养到P3代,细胞形态大小均一,呈纤维状生长,且排列有一定方向性。检测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90、CD34、CD29的情况:P3代含有CD90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97.8%、含有CD34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2.5%、含有CD29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90.1%。符合BMSCs表型特征。2、不同浓度少阳生骨方含药血清对BMSCs的增殖作用:剂量3组、剂量4组OD值升高明显,对BMSCs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剂量5组OD值明显降低,对BMSCs增殖表现为抑制作用。3、ALP活性测定:实验组、阳性对照组ALP活性第7天、14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7天、14天ALP活性较阳性对照组偏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7天ALP活性明显高于第14天,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对照组第7天ALP活性高于第14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茜素红染色矿化结节: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第7、14天的矿化结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7天矿化结节量少于阳性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4天矿化结节量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4天矿化结节量明显高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第14天矿化结节量高于第7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RT-qPCR法检测阳性对照组BMP-2和Runx2mRNA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6、免疫组化检测阳性对照组BMP-2和Runx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少阳生骨方能够促进BMSCs增殖,以常规剂量及2倍常规剂量增殖作用最强。2、少阳生骨方能诱导BMSCs成骨分化,可能与上调BMP-2和下游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