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大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化高速迈进和农业现代化快速转型的发展时期,城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粮食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前一时期,引发了进出口等一系列变化以及国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当前的粮食问题,既是城镇化中的粮食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粮食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将视角聚焦于粮食消费,从时间上对其区隔,与城镇化进程相对应。试图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研究,把握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我国粮食消费特征,进而为构建行之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采用回归模型对2000-2013年影响粮食消费特征的因素进行解析。从城镇化的视角对国内三大城市圈(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供需格局、粮食消费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更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粮食消费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1987-2012年)和农村居民(1995-2012年)食品消费演变及其消费转折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日韩两国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中的粮食消费规律进行实证比较,基于消费视角对粮食安全策略调整提供启示。以三大谷物为例,我国粮食消费具有如下特征:总量上,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成为常态;用途结构上,食用仍然是粮食消费的主体,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比重逐步提升;品种结构上,品种的消费替代性增强;城乡结构上,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就了消费的城乡二元特征,城乡居民处于不同的膳食需求阶段,城镇居民处于消费结构稳定期,而农村居民处于主食替代和主副食替代的交叉转变期;区域结构上,受产业和需求影响,不同区域粮食消费结构呈分化态势;贸易结构上,粮食贸易从净出口转向净进口,谷物进出口格局全面逆转。定量研究发现,城镇化是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居民收入增长是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主因。其中,消费用途结构受产业升级影响显著,消费品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粮食比价关系;国内外价差与结构性需求共同影响消费贸易结构;消费区域结构受产业和价格的综合影响。由于收入增长、产业升级受城镇化同步影响,因而将城镇化视为影响粮食消费增长的核心要素。城市圈研究发现,粮食消费与城镇化水平具有相关性,城镇化在不同时期对粮食总量、结构产生影响。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全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整体上趋于稳定,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在变化。测算发现,城镇化引起的迁移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粮食消费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异而非收入差异造成。日韩的粮食消费变化表明,城镇化快速提高背景下的谷物消费大幅增长意味着饮食结构的升级,必然伴随着谷物的用途结构调整过程。此外,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直接影响饮食结构升级的快慢。基于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应注重消费环节的把控。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构建新型产能体系与支持政策体系,强化粮食安全储备与应急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国际农业合作体系。立足消费视角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根据口粮消费特征设置粮食安全红线;构建品种结构动态调节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粮食储备组合;支持和大力扶持粮食加工业;构建基于城市圈的粮食安全策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