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创作与“力的文学”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boza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文学理论的是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钱杏邨,他把暴动视为艺术,认为那种强盗、游侠式的暴动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通观丁玲的作品,以暴动为特征的“革命”是她的一个重要主题词,革命的历史推动力、改造力、解放力都是她记录的对象。而对人物个性力量的刻画也一直贯穿在她的写作中。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力量美。 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她偏重于抒发女性自我的情感。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独立自主、不断追求、要强好胜、超越苦难的典型,在愁苦的情绪中闪耀出顽强不屈的光辉。逐渐深入革命之后,丁玲的作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个性自我渐渐隐没,革命英雄、革命群众渐渐突出。她从表现个性力量之美,转向表现革命的力量美,也即是从表现个力,转向表现群力。在其晚年作品中,个力和群力达到了理想的和谐。 本文主要是对丁玲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力量美作细致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溯源。在第一章中,对“力的文学”这一文艺理论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及阐述。当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到穷途末路时,中国已经积弱成疾,近代知识分子都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疗救国人的精神,而文学恰是最有效的手术刀。鲁迅呼唤摩罗诗人,呼唤“怒吼的文学”。钱杏邨在对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文学理论有所继承后,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概念,“文艺”不仅仅指文学艺术,还包括表演艺术等,但在文学研究领域,则把它视同于“文学”。在第二章中,对丁玲作品中凸现出的个性力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这种个性力量主要是女性自我在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之后,对性需求的正视、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积极掌控。五四时代是一个个性解放、张
其他文献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氛围间接地催生了中国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余华乃至整个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正是借助这股东风而登堂入室进入了中国文坛。在
该文拟对陈望道语法修辞学思想进行力求全面的探究.陈望道语法学思想指陈望道语法学著述、论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法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其核心是在辩证唯物观的指导下,吸收了
何逊是梁代比较有名的诗人之一.他家世儒雅,虽非出身世族,但其祖上曾有人任过朝廷要职,其从兄弟何思澄、何子郎在梁代也很有诗名,可以算是缙绅之家.但他以卑微官职起家,一生
1956-1957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的感召下,新中国的年轻一代作家以其时代滋育的理想主义的“介入”激情,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丰富感情领
作为美学大师,宗白华在激活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上有着充分的自觉与自信。对于他来说,传统文化是情感与生命的归宿。为了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评价他的美学思想,应把特定的文化语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建筑项目的增多,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建筑造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就加大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