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文学理论的是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钱杏邨,他把暴动视为艺术,认为那种强盗、游侠式的暴动可以表现出一个民族伟大的生命力。通观丁玲的作品,以暴动为特征的“革命”是她的一个重要主题词,革命的历史推动力、改造力、解放力都是她记录的对象。而对人物个性力量的刻画也一直贯穿在她的写作中。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力量美。 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她偏重于抒发女性自我的情感。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独立自主、不断追求、要强好胜、超越苦难的典型,在愁苦的情绪中闪耀出顽强不屈的光辉。逐渐深入革命之后,丁玲的作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个性自我渐渐隐没,革命英雄、革命群众渐渐突出。她从表现个性力量之美,转向表现革命的力量美,也即是从表现个力,转向表现群力。在其晚年作品中,个力和群力达到了理想的和谐。 本文主要是对丁玲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力量美作细致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溯源。在第一章中,对“力的文学”这一文艺理论做了简单的历史回顾及阐述。当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到穷途末路时,中国已经积弱成疾,近代知识分子都在积极寻求强国之路,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疗救国人的精神,而文学恰是最有效的手术刀。鲁迅呼唤摩罗诗人,呼唤“怒吼的文学”。钱杏邨在对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文学理论有所继承后,提出“力的文艺”这一概念,“文艺”不仅仅指文学艺术,还包括表演艺术等,但在文学研究领域,则把它视同于“文学”。在第二章中,对丁玲作品中凸现出的个性力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这种个性力量主要是女性自我在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之后,对性需求的正视、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积极掌控。五四时代是一个个性解放、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