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腧穴及针刺研究领域应用越来越广范,红外热像可以为经络腧穴及针刺效应研究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目前,尚未有试验将红外应用于得气效应研究。近十年国内循经相关研究,应用声、光、电、热、磁、核等技术,发现循经线上皮肤的特异性,对经络的实质及循经的影响因素、循经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国内对于循经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循经理论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但对于循经的实质、原理尚不清楚。尚未有研究就得气与循经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目的:分析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变化;了解得气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得气与经穴效应循经性的关系,探讨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可否作为得气客观化指标。方法:(1)纳入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0例寒凝PD患者,分为寒凝对照组、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两对照组不予针刺,于行经或痛经第一天,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各组双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及关元穴区体表温度40 min,每10 min检测1次。期望得气组与期望不得气组均于痛经第一天针刺双侧三阴交穴30 min,并于针刺前、针刺10min、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检测上述各穴区体表温度,期望得气组采用粗针深刺施手法的干预方式诱导得气,期望不得气组采用细针浅刺不施手法经历避免得气,并记录针感,依据得气感的有无判断实际是否得气,并依据实际得气情况重新分组,应用R3.2.3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寒凝对照组左右侧三阴交穴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在各时点均显著下降。与寒凝对照组比较,期望得气组在针刺20min、起针即刻、起针后10min右侧三阴交穴区、左右侧地机穴区温度显著升高,其中,阴陵泉、血海及关元穴区升温更快,且该组患者百分之百出现了得气;期望不得气组各穴区温度有所升高,但无显著差异。与期望得气组比较,期望不得气组温度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结论:根据脾经三阴交区、地机穴区、阴陵泉穴区、血海穴区、关元穴区在观测前、10min、20min、30min、40min5个时点的温度结果,初步认为:①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体表红外温度降低可反映痛经状态下寒凝PD患者相关经穴的体表温度状况。②推测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穴区的的体表红外温度升高可作为寒凝PD患者得气的客观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