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叶耳蕨Arachniodes exilis(Hance)Ching来源于刺头复叶耳蕨的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敛疮的功效。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肝炎、痢疾和烧烫伤。目前,国内外有关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报道很少。为了开发复叶耳蕨潜在的药用价值,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复叶耳蕨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复叶耳蕨的特征性成分,初步探讨了其保肝作用和相关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合理有效的药材质量标准。通过各种色谱技术从复叶耳蕨根茎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复叶绵马素BB(1)、复叶耳蕨素A(2)、复叶耳蕨素B(3)、绵马素BB(4)、Methyl-phlor-butyrophenon(5)、绵马酚(6)、圣草素(7)、芒花苷(8)、圣草次苷(9)、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0)、木犀草素(1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13)、原花青素B2(14)、(2R,3S)蕨素C-1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蕨素P-14- O-β-D-吡喃葡萄糖苷(16)、β-谷甾醇(17)、β-谷甾醇乙酸酯(18)、胡萝卜苷(19)、豆甾醇乙酸酯(20)、羽扇豆醇(21)、十六烷酸(22)、十六烷酸甲酯(23);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从复叶耳蕨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4个成分:柚皮素(1)、柚皮芸香苷(2)、圣草素(3)、芒花苷(4)、圣草次苷(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5,7-二羟基色原酮-7-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7)、5,7-二羟基色原酮(8)、熊果酸(9)、β-谷甾醇(10)、β-谷甾醇乙酸酯(11)、胡萝卜苷(12)、十六烷酸(13)、十六烷酸甲酯(14)。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间苯三酚和黄酮类成分是复叶耳蕨的特征性成分。在生物活性研究中,复叶耳蕨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还原力、脂质过氧化、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羟基自由基清除及H2O2清除方面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能力,且作用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耐性;在体内CCl4诱导小鼠肝损伤模型中,复叶耳蕨360、720 mg/kg低、中两个剂量组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肝保护作用;特别是中等剂量组,能有效逆转CCl4导致的肝损伤,使各项生化指标趋于正常,且作用效果与水飞蓟素(100 mg/kg)相当。但在高剂量组中,复叶耳蕨则表现出一定的肝脏毒性。复叶耳蕨的保肝作用可能与其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有关。在复叶耳蕨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规定水分不得超过13%,总灰分不得超过6.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5%,80%乙醇提取物不得少于20%,总黄酮含量以无水芦丁计不得少于10%,从而有效的对药材质量进行了控制。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Kze.)Ching来源于金星蕨全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功效。目前未见其相关研究报道。为了发掘金星蕨的药用价值,为今后进一步进行生物活性研究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金星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金星蕨苷(1)、3,4-二羟基苯甲酸(2)、山奈酚(3)、黄芪苷(4)、三叶豆苷(5)、阿福豆苷(6)、山奈酚-3-O-芸香糖苷(7)、槲皮素(8)、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9)、芦丁(10)、MyriciatrinⅠ(11)、3′-甲基-4′,6′-二羟基-2′-甲氧基-查儿酮(12)、3′,5′-二甲基-4′,6′-二羟基-2′-甲氧基-查儿酮(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二十烷酸酯(16)。其中1为新化合物。结果表明黄酮类成分是其特征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