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侵蚀一直是水土保持研究的重点。作为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腹心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抗灾能力差,是库区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作为研究区,在RS和GIS的支持下,系统分析了研究区1990~2010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对比分析了各侵蚀影响因素同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关系;构建了研究区典型小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小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流域生态风险变化原因及调控对策。(1)研究区土壤侵蚀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研究区1988~2010年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微度侵蚀,其次是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所占面积最小。1988~2010年三个年度两个时间段中六种侵蚀类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微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轻度侵蚀、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研究区22年间土壤侵蚀变化速度最快的是微度侵蚀,平均每年增加29.86km2;1988~2010年研究区6种侵蚀类型转移面积最多的是微度侵蚀,其中1988~2000年主要转移为轻度侵蚀,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和南部,分散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中部。2000~2010年主要转移为中度侵蚀,沿研究区边缘分布,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2)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演变及背景的空间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1988~2010年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动,但总体上土壤侵蚀减少明显,较之1988年土壤侵蚀严重程度下降。1988~201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泥页岩、泥岩。高程和坡度对于土壤侵蚀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在1988~2000年研究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高程的增加不断增大,超过1200m后开始下降,当超过2000m后又开始增大。2000~2010年则随高程的增加不断增大,超过800m后开始下降,超过2000m后又开始增大;随坡度的上升,研究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不断增大,当超过15°后开始下降,土壤受侵蚀程度减轻。但15°~25°坡度带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始终大于<5°坡度带。(3)研究区土壤侵蚀与流域类型的关系研究区中第一分水岭外已建坝小流域由于修建的一系列水库大坝和梯级水电站对流域产生的侵蚀泥沙进行了拦截,研究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下降,侵蚀强度减弱,加之该类小流域多分布在石灰岩地区,侵蚀相对少;而位于研究区第一分水岭内小流域多为无分支流域,位于最易产生侵蚀的坡度段和岩性上,土壤侵蚀综合指数上升,侵蚀强度呈现增长变动,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治理的地带;第一分水岭外未建坝小流域由于位于研究区土壤受侵蚀最为强烈的800~1200m高程带、15°~35°坡度段的泥页岩、泥岩上,侵蚀泥沙未能得到有效拦截,是整个研究区中侵蚀最为强烈的地区,所以要选择研究区典型小流域进行重点研究。(4)研究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研究区典型小流域为例研究区草堂溪小流域1990年和2004年耕地面积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最小;2010年灌木林地面积最大,高覆盖草地面积最小。在1990~2010年耕地、有林地、高覆盖草地和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灌木林地、疏林地、中覆盖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0~2010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呈现两种变化特征,一种是持续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一种是或增加或减少的反复变化。1990~2004年,耕地和中覆盖草地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较高。2004~2010年,除了耕地和中覆盖草地外,灌木林地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迅速增大,成为土壤侵蚀产生的又一来源。而耕地虽然仍是主要的侵蚀来源,但由其所产生的土壤侵蚀开始逐渐减少,侵蚀强度不断下降。(5)研究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以研究区典型小流域为例研究区草堂溪小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合理指数上升0.03;五种风险等级连片分布,其格局与耕地和水域分布区域具有显著地空间相关性,五种生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15°~25°和>25°坡度带上以及500~1000m和1000~1500m两个高程带上;草堂溪小流域生态风险呈现先恶化后好转的趋势,1990和2010年主要为较低风险等级,2000和2004年主要为高风险等级。分析得出草堂溪小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原因主要为自然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控制。针对小流域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调控对策,寻找最优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搭配,改善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改良林分结构,大力改造针叶纯林和灌木林,补植补造针阔混交林;在统筹考虑水环境污染治理和土壤侵蚀问题的同时对流域近消落带部位的土地利用进行统一合理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