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人们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乡村社会的格局从过去的“熟人社会”逐步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由此带来的乡村居民诚信缺失的现象也是当前乡村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探索城镇化背景下,民族乡村居民诚信现状及其加强民族乡村居民诚信建设,本文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水滨村、栗木镇和恭城镇为例,围绕乡村居民个人交往、生产经营、民主自治治理以及社会事务等方面的诚信维度,采用《恭城县瑶族乡村居民诚信现状调查问卷》,对240名居民进行入户访谈的实证调查。研究对象包括了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全部采用SPSS11.5进行定量统计分析。调查显示,乡村居民整体的诚信度呈现的是稳定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乡村居民能做到诚信交往、诚信生产经营、诚信参与社会事务等社会活动。但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居民的人际交往中,对陌生人的诚信行为就日趋下降;在乡村居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就经常会出现价格欺骗、虚假宣传和服务质量等问题;在乡村民主自治管理中,村委会的选举也存在不诚信的投票行为;在乡村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中,林木、土地等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次展开分析。一方面,在个体因素中,提出了居民的年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居民的职业对于乡村诚信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因素中,提出了乡村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乡村人口流动性的加快、乡村传统文化的消解以及乡村法律的不健全也是直接影响乡村诚信度下降的因素。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为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成三章: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居民人际交往诚信、生产经营诚信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诚信三个方面分析乡村居民诚信的现状。第二章,根据所得出的数据和个案分析,提出乡村居民诚信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乡村居民诚信缺失的诱因。第三章,针对如何加强乡村居民诚信提出建议和对策,主要是从加强道德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