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肥胖因素对全麻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55岁,男女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无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未长期服用镇静剂或阿片类药物,无明显的高血压病史,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无听力障碍。根据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将患者分为3组(n=20):正常体重组(C组),BMI<25kg/m2;肥胖患者(BMI30~40kg/m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总体重给药组(T组)和去脂体重给药组(L组)。其中,C组和T组患者在麻醉诱导阶段丙泊酚按照总体重作为体重输入项,L组患者则按照去脂体重给药。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外周上肢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监测有创平均动脉压(MAP)。三组均采用FreseniusInfusion System TCI系统以血浆浓度1.2μg/ml为起点靶控输注丙泊酚,达到预期血浆浓度后每30秒增加0.3μg/ml,期间每隔10s由对前期试验不知情的另一位麻醉医师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价患者的意识状态,直至患者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1分),记录此时丙泊酚的血浆浓度,同时记录此时患者的HR、MAP和BIS值,并记录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及丙泊酚的总量。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 analysis)计算并比较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患者诱导前心率、平均动脉压、BIS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C组、T组与L组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82(3.73~3.90)μg/ml、3.29(3.20~3.37)μg/ml、3.90(3.80~3.91)μg/ml。其中,C组与T组两组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L组两组意识消失时丙泊酚EC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组、T组与L组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分别为362±6s、308±8s、367±5s。其中,C组与T组两组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L组两组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按照总体重和去脂体重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EC50分别为3.29μg/ml和3.90μg/ml,肥胖因素可降低全麻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意识消失时EC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