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研究 ——以风险原理为基点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fu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陷产品侵权责任制度之要义在于产品风险的合理分配,规范领域的特殊性、调整利益的多元化以及法律构成的复杂性都使其成为侵权法领域最富有争议的制度。随着我国《产品质量法》的修改、《食品安全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缺陷产品之法规范框架业已完成。法律移植造成的内涵空洞,需要更加深入、全面的比较法研究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断层,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整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资源;具体规则的局限与分歧,需要细致的法解释学工作予以修正和发展。在此意义上,对缺陷产品侵权责任制度进行体系性、基础性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试图理清产品责任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和产品风险分配思想的变迁轨迹,从中探求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统一的归责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缺陷产品责侵权责任的构成与效果予以展开,于司法实践中进行考证和检验,介以达成我国产品责任法新的平衡。第一章考察了缺陷产品侵权责任制度的源起、形成与展开。对于缺陷产品所导致损害的解决路径,纵向上大体经历了从合同责任到侵权责任的演化历程,横向上存在从个人责任到社会救济的发展趋势。近代的缺陷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因严格责任的确立而短暂统一,又因过错理论在局部领域的回归而产生分化。我国产品责任制度在整体移植欧美法的基础上,存在发展与异化情形。立法进程的仓促与比较法规则借鉴的粗糙,导致现行规范体系上存在混乱与冲突,引发了实践中的诸多疑难与争议,具体表现在裁判依据的选择与适用、产品缺陷的内涵与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转移、免责事由的界定与效果等方面。第二章着重探讨了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理。从外在体系观察,现行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基于生产者过错或产品缺陷两个要件分别展开。而从内在体系分析,生产者行为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在结构上交融,严格化的过错产品责任与缓和化的无过错产品责任在效果上趋同。当前理论上对严格产品责任的正当化路径均存在局限,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体系定位模糊。基于对产品致害领域中,风险本质的解构与风险分配思想变迁过程的考察,以风险归责整合产品责任的正当性凸显。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归责理论是风险原理,依据产品风险之归属而确定责任。判断风险归属的方法为风险领域理论,通过划定风险领域的一系列考量要素,建立一个比较权衡的动态评价系统,最终确定损害的分配。第三章对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核心要件“缺陷”展开研究。对产品缺陷的定义通常以合理安全性的欠缺为中心,而至于合理性的具体界定方法,则依判断标准体系的不同有所差异,大致可划分为欧盟模式和美国模式。我国法上对产品缺陷采取了特色性界定,“双重定义”之误读引发理论上的长久争议,实质判断标准之规范阙如导致实践上的纷乱局面。为妥当把握产品缺陷之不确定概念,比较法上依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类型化,并进一步细化针对性的判断标准。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将缺陷划分为制造缺陷、设计缺陷与警示缺陷三种基本类型。而基于产品风险的特质与风险实现的途径,可通过不同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作出是否构成缺陷的判定。第四章集中分析缺陷产品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未就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举证责任分配做出特别规定,缺陷产品侵权诉讼中仍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然而,鉴于产品风险之特殊性与风险实现之复杂性,部分类型案件中存在难以认定产品缺陷以及因果关系存在的情况;实践中部分法院采取客观举证责任倒置的做法,则过度严格化了生产者的责任,同时具有混乱性与随意性。由此,应严格遵循规范说之立场,要求受害者对责任构成要件事实进行初步证明。同时,为避免一般规则适用之僵化,在诉讼过程中运用风险领域理论进行弹性化处理,确定有条件的举证责任缓和规则。第五章对缺陷产品侵权责任的特殊抗辩事由进行解构。受害人过错应当影响生产者的责任范围,具体路径上可适用风险比例规则,依据各方应承担的风险占全部风险总和的比例,决定各自的负担份额。产品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事实是产品缺陷上的间接证据,受风险相关性规则的限制。合规性抗辩的具体效果系于合规证据的证明力,依据风险领域理论可为合规证据的评价标准构建基本框架。对发展风险责任的排除具有阶段合理性,借由科技水平证据在产品缺陷判断中的关键作用,将其转化为针对缺陷要件的抗辩,不仅符合风险领域上的归责原理,亦有助于化解我国实务中产品缺陷认定上的困境。
其他文献
药物不良事件作为医疗领域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造成了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巨额医疗费用,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药物上市前,其所经历的传统毒性试验以及临床试验受样本规模及数据类型等问题的制约,药物上市后会持续进行风险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运算与仿真等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研究方法,在药物不良事件预测以及监测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类技术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可以持续对信号进行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用户业务需求的提升,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渐增多。高海拔地区一般具有自然环境险恶、地势崎岖险峻、人迹罕至、交通落后的特征,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等方面一直是工作的难点。超低损耗光纤(Ultra-Low Loss Fiber,ULL)具有传输损耗低、传输性能稳定、传输距离长的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高海拔地区及某些平原地区特殊场景的通信主干网络建设中。ULL光纤的应用虽然
第一部分、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对骨修复再生的作用研究目的:制备功能性纳米材料、复合B-MBG支架,探讨该复合材料在骨缺损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和方法:制备金纳米笼(Au NC),载入消退素D1(Rv D1),外部包被RAW264.7细胞膜,即得到功能性纳米材料(M-Au NC)。透射电镜观察Au NC及M-Au NC的微形貌及结构,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电势,激光器及红外仪检测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文明面临的最严厉指责之一,是现代人类精神生活困境的集中体现。现代性造成的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价值的虚无,它直接呈现为旧的价值体系崩塌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未能建立的价值真空状态,并现实地表现为社会的道德危机,虚无主义往往也被认为是造成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根源。从深层上看,现代性造成的虚无主义不只是因为现代性导致了旧价值体系崩溃的危机,而是它消解了价值本身,是使价值“虚无”,这才是现代性造成的虚
铂族元素(PGE)主要存在地幔岩石和铬铁矿之中,可以示踪地幔岩和铬铁矿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铬铁矿中Os-Ir、Fe-Ti等金属矿物中分别发现了金刚石、玻安质尖晶石和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表明这些PGM可以建立起铬铁矿与深部超高压极还原环境之间的联系。铂族矿物(PGM)矿物共生组合和原位显微结构能为我们理解和认识铬铁矿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重要的线索。因此,系统开展铬铁矿中原位PGM研究,有助于我们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为缓解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依赖,减少碳排放,寻找新的储能和换能材料是目前科学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对能源材料开发的迫切需求,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机器学习势函数等方法研究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能源材料并提供了其应用的理论支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二维SiTe材料的热电性质研究。设计了四层结构的QL-SiTe、类黑磷烯结构的α-SiTe和类蓝磷烯结构的β-Si
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鳞癌占肺癌总数的40%左右,因此肺鳞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肿瘤的发生不仅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失控导致增殖过度有关,也与肿瘤细胞的凋亡受到抑制,不能使机体内异常的细胞死亡从而清除不需要细胞有关。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比如放疗、化疗等都是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来发挥作用。因此研究细胞凋亡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重视。蛋白质
据统计,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约有40%的药物分子为疏水性药物,因其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药物难以被机体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同时,疏水性药物在溶液中易发生聚集、沉淀等现象,带来新的安全性问题,限制药物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成为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两种疏水性药物多西他赛和IR780,对其进行增溶和增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农耕历史以及璀璨地域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采取有效措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保障刻不容缓。休闲农业作为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乡土、感知历史人文的精神需求,这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因此,休闲农业视域下的
相比于激光陀螺或传统机械陀螺,光纤陀螺的组成结构中完全没有运动器件,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较高的可靠性,同时又兼具灵敏度高、工艺复杂度低、成本可控等诸多优点,在导航和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高精度光纤陀螺在实际工程化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光学效应、环境因素、调制过程等因素共同导致的非互易相移误差是限制高精度光纤陀螺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原因。本文围绕光纤陀螺非互易相移误差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