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驾驶性的汽车纵向运动闭环控制方法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ily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工业历经百年发展逐渐从生产/交通工具向消费品转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汽车行驶过程的运动品质。在纵向运动方面,运动品质通常指汽车的驾驶性,要求汽车速度好控、驾驶感觉符合人的心理期望、不良的运动响应少、驾驶感觉一致性好。良好的驾驶性已成为驱动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驾驶性,一方面,由于缺乏驾驶性调教的理论依据,汽车厂商广泛通过经验丰富的主观评车师进行大量的实车场地试验标定改善汽车的驾驶性,但汽车在低速情况下车速不稳、驾驶感觉不符合心理预期、动态响应品质不佳、零部件特性/载重/坡度改变的情况下驾驶感觉不一致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同一车型的批量化产品具有一致的驾驶感觉,需要精密制造和控制参数精确标定,加大了汽车产品的制造难度和生成成本。如何进一步提高汽车驾驶性,并保证批量化的汽车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一致的驾驶感觉成为汽车发展的重要愿景和工业难题之一。针对目前存在的驾驶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面向驾驶性的纵向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将驾驶员的踏板操作解析为纵向加速度需求,并以纵向加速度作为中间量,采用运动闭环控制方法,准确跟踪期望的加速度,保证汽车在道路环境/载重/零部件特性改变情况下,踏板操作与纵向加速度呈固定的映射关系,实现一致的驾驶感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面向驾驶性的纵向动力学建模研究。建立了面向汽车驾驶性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对影响汽车纵向运动动态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准确描述,并将动力学模型集成在驾驶模拟器进行人-车闭环试验,通过与实车场地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车辆动力学特性的测试、控制算法的开发以及驾驶感觉的调教提供虚拟测试和验证平台。第二,驾驶员纵向运动意图研究。针对现有汽车在进行纵向驾驶意图设计时,缺乏理论依据,驾驶感觉的好坏极大程度地依赖于评车师的主观因素和水平高低,同时缺乏对稳速意图的表达,导致低速情况下车速不稳的问题,提出一种以加速度代表人的纵向运动意图的设定方法:(1)通过在稳定速度点附近设计了加速踏板低灵敏区域,实现了汽车速度易控,降低驾驶员的操作负担;(2)在远离稳定速度点的区域,根据Weber-Fechner定律,设计了加速踏板操作量与期望加速度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保证汽车加/减速运动符合人的心理预期,提高驾驶感觉;(3)将本文的纵向运动意图设定方法应用于pedal map标定,为经典的pedal map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标定方法,减小了驾驶感觉调教难度。第三,纵向运动闭环控制研究。针对经典的基于扭矩的纵向控制方法,驾驶感觉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直接前馈和前向通道稳态补偿校正的加速度闭环控制方法:采用稳态补偿校正方法对汽车驱/制动系统进行归一化,并基于高斯牛顿迭代法对归一化的系统进行等效系统传递函数辨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范数非光滑优化原理进行闭环控制参数设计,保证运动闭环控制系统响应符合设定的理想二阶系统。通过闭环控制,可以适当放宽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和控制参数标定精度要求,即使在批量化产品制造存在偏差或零部件性能衰退情况下,也能通过闭环自动进行偏差校正,使得踏板操作量与汽车纵向加速度的映射关系保持一致,保证驾驶感觉一致。同时,通过设计合理的系统频率带宽,改善了纵向运动动态响应品质,提高驾驶性。第四,针对载重/道路坡度变化导致驾驶感觉不一致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考虑载重/坡度的纵向运动闭环控制方法,在坡度和汽车总质量估计的基础上,对前向通道的稳态补偿增益系数进行动态修正,保证了坡度/载重变化情况下,汽车具有一致的驾驶感觉。第五,驱动/制动/挡位选择与切换过程控制研究。汽车纵向控制方面具有两套独立的作动机构,且包含多挡位,在进行纵向运动控制时需要进行作动源的选择和切换。针对目前汽车在多种驾驶风格情况下,换挡策略复杂、标定工作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比力的选挡策略:在满足运动需求的情况下,以能量效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换挡规律设计,并采用比力和车速作为选挡参数进行选挡,使得一套换挡规律即可保证汽车的运动和经济性要求,并解决了换挡策略的坡度适应性问题,降低了换挡规律设计的复杂性和标定工作量。为了避免换挡冲击,本文采用挡位切换过程控制策略,保证挡位切换过程的运动平顺。最后,搭建了基于dSPACE和驾驶模拟器的试验平台,对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提高了汽车速度的易控制性;改善了纵向运动动态响应品质;在汽车零部件性能/载重/坡度发生变化情况下,实现了一致的驾驶感觉;提出的基于比力的选挡策略,仅需一套换挡规律便可解决换挡的坡度适应性问题,同时能够保证满足运动需求的前提下,兼顾整车行驶经济性,降低了换挡规律设计的复杂性和标定工作量,同时,通过挡位切换过程控制确保汽车纵向运动冲击度满足推荐标准。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基于纳米材料的胰腺癌治疗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主要挑战包括:诊断和治疗结合差、难以根治、抗肿瘤疗效不理想和转移复发风险大等。另外,利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缺氧、微酸性和高过氧化氢(H2O2)等特点,开发简单有效的策略来构建具有TME刺激响应的多功能纳米平台展现出较大的优势。研究表明,纳米诊疗剂的成像及治疗效果受组成、电荷及形貌粒径等的影响较
生物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因素,掌握入侵机制可提高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能力。表型可塑性被认为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具有确定的遗传基础。近30年来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发展迅猛,野外调查与移植实验相结合,宏观生态与分子生态交叉等多种方法被用来探索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表型可塑性机制。本文从表型可塑性概念、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在外来植物入侵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外来入侵植物表型可塑
几十年来,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已经跨越了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的不同领域,体液也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蛋白质在体液中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是理想的疾病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体液中的蛋白进行疾病的早期检测,被认为是一种替代手术的无创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蛋白质组学工具为入体液蛋白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在人体主要体液中已检测到超过15,000种不同的蛋白质。与此同时,一些公开的体液相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
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
草甘膦(glyphosate,GLYP)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在二十世纪60年代开发一种非选择性广谱除草剂。自2005年以来,GLYP的销量稳居全球农药销售排行榜首位。1995年首株GLYP抗性大豆系培育成功,此后GLYP的生产量与使用量逐年锐增。目前,GLYP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生产量最大的除草剂,也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GLYP的长期大量施用导致环境及农作物中具有高水平的GLYP残留,对
害虫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管理系统,包含众多因素,需要我们借助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理论上的精准分析、计算机的数值模拟进行系统地研究,从而做出最佳控制策略.本文以脉冲微分方程为基础,考虑到害虫种群的动态发展变化、杀虫剂的持续作用机理、害虫抗药性的动态演化等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利用单种群阶段结构害虫模型、两种群害虫-天敌模型、两种群害虫-天敌传染病模型建立混杂的非光滑害虫治理动力学模型,研究所建模型的动
本文旨在研究退化抛物方程的可控性理论.主要讨论了具对流项的退化抛物方程与具超线性源的退化抛物方程的零可控性.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具对流项的退化抛物方程的零可控性.其中对流项与方程的退化性无关,且对流项不受扩散项控制.对于零可控性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应的Carleman估计.而我们研究的是在边界发生退化的方程,当对流项也在边界具有一定的退化性时,对流项对Carleman估计不会
海洋生物污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附着在浸入海水的各种表面上,通过聚集生长形成大面积污损生物群落,从而造成水下设施的损害。海洋生物污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比如增加船舶油耗,加速船体腐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如何防止生物污损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随着人们对防污方法的探索研究,模仿生物防污策略的仿生防污技术以其绿色、广谱、长效的特点,逐渐被全世界研究人员所关注。花环肉质软
一直以来,工程车辆在基础建设、工业生产以及矿山开采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节能降耗的大趋势下,工程车辆作为高能耗、高排放装备,其发展正处于技术升级革新的关键阶段。目前,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案,已在汽车领域实现应用并趋于成熟,而能量管理则是直接决定混合动力系统性能表现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的能量管理方法研究对促进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