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地震、测井、地化等综合研究方法,对东营凹陷利津一民丰地区中深层油型裂解气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对沙四段、孔店组烃源岩的生烃史进行了恢复,得出孔二段烃源岩在沙三沉积时期开始大量生裂解气,洼陷中心的沙四下亚段第一套烃源岩从沙二到东营沉积末期以生油为主,馆陶沉积末期进入大量生裂解气阶段,明确了主力气源岩的时空展布特征。在生烃史恢复的基础上,结合已知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和地化特征,分析了裂解气的成因类型,总结了不同成因类型的裂解气的分布规律。针对东营凹陷利津-民丰地区已知的油型裂解气藏,通过岩心观察、荧光薄片、流体包裹体等分析,对其成藏动态过程进行了详细解剖。研究表明利津-民丰地区深层油型裂解气的输导体系以连续分布的砂体为主,断层伴生的裂缝为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的充注过程为三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到东营沉积末期的油气成藏是在超压系统发生的,馆陶沉积末期油气成藏在常压系统中发生的,明化镇沉积时期至今的油气成藏是在中幅超压系统发生的。由于后期热流值的下降和陈南断层西段的泄压作用,导致现今气藏多为常压。对东营凹陷的利津-民丰地区中深层油型裂解气运聚系统进行了划分,并建立了三种成藏模式,即“晚期生成的气体充注古油藏形成气侵富化型气藏”成藏模式、“干酪根裂解气直接进入圈闭形成气藏”成藏模式、“古油藏裂解形成气藏”成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