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既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核心概念,也是农村普通初中教育的实践问题。本论文以中国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为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策和学校实践两个层面,对1949年至今我国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的演变、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制定依据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的体系构建进行理论思考,并有针对性地明确了农村普通初中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研究旨在为当前农村普通初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共分六章,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即本文的引论。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缘起;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进行了界定;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确定了研究的宗旨、思路和具体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主要对农村普通初中教育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具体内容包括:梳理了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涉及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明确了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从定位、学生素质结构和素质内涵两个方面对农村普通初中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构建。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明确。明确提出了农村普通初中的培养目标体系。本文认为,农村普通初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背景下,面临教育改革的挑战,其培养目标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三个要素:培养合格公民,生命性和向农性,尤其是向农性是农村普通初中特有的培养目标要素。在科学定位基础上,从知(认知)、情(道德面貌),意(精神面貌)、行(实践活动能力)四个素质要素出发,提出农村普通初中培养总目标是:为农村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培养知农、爱农、为农、能农、主动发展、个性鲜明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同时明确了农村普通初中的培养目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