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起源于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随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而在欧洲和美国形成。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政治环境进一步民主化、透明化,社会环境也越来越自由、公正,关于在新时期建构公共领域的课题已被题上议事日程。网络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人开始认为网络媒体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然而,我对此持否定态度。网络对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说有了网络,公共领域就必然形成,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的建构进程,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其他条件的保证。本文借鉴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除了对网络是否符合公共领域的构成条件进行宏观分析外,笔者还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选取了强国论坛和猫扑论坛上的文本,以“物价上涨”事件为主题,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描述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网络论坛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是否扩大了公民的“表达自由”,开始发挥“公共领域”的功能。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的出现看似给网友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可是难以展开深入理性的探讨,很难使公共领域的建构产生飞跃性的大发展,所以网络媒体并非公共领域的“救世主”网络的繁荣不能宣告公共领域的形成,网络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媒介条件,但还需要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条件,才能真正推动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笔者从当代中国现实出发,分析了我国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并从综合角度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