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冲突日益凸显。作为社会矛盾激烈表现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呈现出“易发、多发、频发”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本文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为分析视角,分析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比较深入地探究了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提出防治群体性事件的思路和办法。引言部分。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研究背景的阐述,说明了群体性事件研究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成因探讨、类型分析和防治措施等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科学理论。比较系统梳理学术界关于群体性事件概念,在分析其得失的基础上界定了群体性事件概念;从社会矛盾产生原因、矛盾类型、矛盾性质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比较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确定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为指导来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第二章,群体性事件现状。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影响,阐述了当前群体性事件呈现出的易发、多发、涉及面宽的特点,剖析了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性质,并对群体性事件短期内多发,类型不断趋于多样化,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第三章,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分配制度不完善、利益受损或得不到满足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方面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权力行使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基层政权建设不到位和公职人员作风不正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方面原因;文化建设不到位、特权思想和人治思想作祟、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方面原因;社会管理体制滞后,社会成员间缺乏互信、社会阶层间关系不睦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方面原因;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国际方面原因。第四章,群体性事件防治。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群体性事件防治对策: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公正分配;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制教育;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打击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六是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