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发展的早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产生了有关语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中西思想文化的走向、特征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末年,有关语言问题的讨论曾经是很普遍而突出的现象,当时围绕言意关系所进行的讨论更是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评鉴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均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言意问题自从于先秦时期提出之后,在汉代及至魏晋玄学“言意之辩”中,有关的探讨可以说都是对先秦诸子在这个问题上思考的某种继承与发展。南北朝之后直至近代,言意关系不再是众人争论的焦点了。如果说在唐前,先秦时期是言意关系问题的萌芽期,两汉和魏晋是先秦诸子言意观的发展和完善期的话,那么也正是经过了如此漫长的思辨之后,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特质才最终在唐前得以基本成形。唐代成为举世闻名的诗之王国实际上也是与前人在言意观上的探讨分不开的。言、意这一对范畴从先秦一路走来,中国的先贤们通过对言意两方面的追索,对言意关系的探讨贯穿了文学、美学的创造论、方法论、鉴赏论等诸多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言意观发展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内质。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言意观之根源篇。从政治经济、思想基础、名实之争和汉语汉字的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言意问题探讨的原因。第二章:言意观之发生篇。在梳理儒、道、墨、法、名各家言意观的同时,总结诸子言意观的内容及特征,分析诸子言意观的影响。第三章:言意观之发展篇。探讨在汉代“独尊儒术”的大一统背景下,代表性言意观对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在主流文学体式汉赋中的表现。第四章:言意观之完善篇。在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大背景下,分析以“得意忘言”、“得象忘言”为主旨的王弼言意观对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余论:言意观之比较篇。通过对中西方言意观的比较,更进一步地认识从先秦形成发展而来的中国言意观的特点及其对唐前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言意论,在经历了困惑与探索阶段之后,进入到它灿烂的收获期,形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所不同的特色,也完成了它自身理论形态与理论价值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