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杰出的作家,被文学界称为“鬼才”。《罗生门》作为新思潮派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篇幅虽小,但其紧凑的故事情节,凝练的笔风,深刻揭露人性的主题,使其在中国的译介备受关注。大量译本刊行,文体风格各有特色。芥川作品在1923年经鲁迅翻译介绍到中国,芥川的《罗生门》和《鼻子》是鲁迅最早翻译的。到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芥川龙之介在国内又有较多的翻译介绍。翻译家楼适夷先生在文革后期翻译的《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虽然数量不多,却很有纪念意义。90年代,关于芥川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持续增长,开创了日本作家个人全集的翻译出版新记录。目前,国内对其译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单个或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而对其进行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则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和原文的对照考证为主要手段,基于功能目的论,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鲁迅译本、楼适夷译本、林少华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选取《罗生门》三个中译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分析译文不同的原因。本论文总共由四章构成。“序论”部分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新意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形成发展、主要内容等。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罗生门》的主要内容,然后对其汉语译本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阐述了选择鲁迅、楼适夷、林少华这三个译本的理由。第三章,利用目的论对这三个译本中的典型词语和句子进行实例对比分析,体味各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和特点。第四章,基于三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异进行各自特点分析对比,并对影响其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接着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并就今后的课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最后是参考文献和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