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将SAR数据与GPS数据相结合,使用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r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与经典地球物理学位错理论—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一次强震—汶川地震进行了研究。获取了地震影响区约83194 km2范围内的空间分辨率为15米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求解了单断层模型下的汶川地震最优震源机制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雷达遥感技术。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应用的一个拓展。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DInSAR技术得到了测绘界广泛的关注。DInSAR技术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监测地面的微小形变,具有不需要人员进入灾害地区测量的特点,相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经典大地测量方法,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潜力。本文从雷达成像原理(包括真实孔径雷达成像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到InSAR、DInSAR测量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对L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DInSAR数据处理软件GAMMA的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研究。使用日本ALOS卫星L波段PALSAR传感器沿6个邻近轨道(升轨)获取的46景多时相(震前震后各23景)SAR影像,CGIAR-CSI SRTM V490m分辨率DEM与GPS观测数据,采用两轨DInSAR方法,主要使用GAMMA InSAR软件处理平台,处理并获取了包括汶川地震震区及周边约83194 km2范围的SAR强度图、干涉图、相关系数图、差分干涉图以及沿雷达视线向形变图等一系列干涉结果。结合GPS位移数据与野外调查情况对干涉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在DInSAR数据处理时,采用了加入GPS控制点的分块解缠方法,既对差分干涉结果进行了校正,又可以保证解缠的初始形变量不丢失,确保解缠结果的可靠性。为了使最终获取的DInSAR形变图在分块处和轨道衔接处的重叠区域形变量连续,本文在对形变图镶嵌时采用了加权的羽化方法。这两种处理方法的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于结果精度的提高。在获取地震形变场后,地球物理学者所关心的是从地震形变场中进一步获取震源参数。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在进行同震分析中,应用很成熟。本文使用基于Okada位错模型的RNGCHN程序,以DInSAR结果为依据,对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进行了模拟,求解了单断层模型下的汶川地震最优震源机制解,并根据最优机制解模拟了汶川地震同震地表东向、北向、垂直向位移以及LOS向位移,并与DInSAR结果叠加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