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在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中,CD中主要是以Th1型免疫反应为主,而在UC中则主要是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在IBD的治疗上,传统治疗药物由于长期使用造成患者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同时对重度患者疗效不佳。本课题组前期通过TNBS诱导的Th1型反应为主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在通过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诱导产生Th2型为主的免疫应答,下调Th1型炎症反应,抑制小鼠结肠炎症,达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实验主要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研究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相关毒力效应分子ROP16Ⅰ/Ⅲ(ToxoROP16Ⅰ/Ⅲ)通过激活旁路激活途径的巨噬细胞向M2(alternatively activated macrophages)型细胞极化,通过LPS(脂多糖)激活经典途径的巨噬细胞向M1(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s)炎症细胞极化,并与Caco-2细胞建立IBD体外的肠道炎症模型,以M2细胞下调M1型细胞的炎症,对Caco-2细胞的保护作用。本实验的研究旨在为IBD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目的:ToxoROP16Ⅰ/Ⅲ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Mφ)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下调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Th1免疫应答,逆转病理性Th1免疫应答,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发挥对Caco-2细胞的保护性作用。方法:将实验分为五组,包括正常对照组,炎症组,空载慢病毒细胞组,慢病毒稳转细胞组以及M1混合M2培养细胞组,分别与Caco-2细胞进行Transwell共培养,建立IBD体外炎症模型。LPS通过激活经典途径诱导Mφ向M1型巨噬细胞方向偏移,产生Th1型免疫应答。扩增弓形虫ROP16Ⅰ/Ⅲ基因片段,构建pEGFP-ROP16Ⅰ/Ⅲ慢病毒质粒,重组表达ROP16Ⅰ/Ⅲ慢病毒,再转染Mφ,通过旁路途径诱导Mφ向M2型细胞方向偏移,产生Th2型免疫应答。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稳转细胞株荧光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TNF-a、IL-1β、IL-6、TGF-β1、IL-10、iNOS和Arg-1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iNOS、Arg-1、ROP16Ⅰ/Ⅲ、Stat3、p-Stat3、Stat6、p-Stat6、PD-L2、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表达。Griess法检上清中测NO的含量。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TNF-a、IL-1β、IL-6、TGF-β1和IL-10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Caco-2细胞凋亡。结果:构建ROP16Ⅰ/Ⅲ重组慢病毒,并成功稳转Mφ,获得稳转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炎症模型组iNOS表达增高,表明Mφ向M1型炎症细胞方向偏移,与Caco-2细胞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慢病毒稳转细胞组Arg-1、Stat3、p-Stat3、Stat6、p-Stat6、PD-L2蛋白表达,与空载慢病毒组比较表达增高,表明Mφ向M2方向偏移,与M1混合培养,Arg-1和PD-L2蛋白表达稳定,iNOS表达降低,混合培养组再与Caco-2细胞共培养,则凋亡蛋白表达降低。Gress法检测NO含量升高。ELISA和qRT-PCR检测发现炎症模型组中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β、IL-6分泌上升,及iNOS的mRAN水平表达升高,慢病毒稳转细胞组中M2型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升高及Arg-1的mRNA表达升高。而在M1混合M2混合培养组中细胞因子TNF-a、IL-1β、IL-6分泌降低及iNOS的mRAN表达和同时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LPS刺激炎症模型组与Caco-2细胞在Transwell共培养中凋亡增加,在M1混合M2培养组与Caco-2细胞共培养中凋亡降低。结论:ToxoROP16Ⅰ/Ⅲ极化巨噬细胞向M2型细胞偏移,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诱导的Caco-2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IBD的发病机制,为IBD的新型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