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对稻田资源利用特征:稳定性同位素分析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田浅水环境不仅是许多水生生物天然的栖患场所,而且为养殖鱼、虾、蟹和鳖等水产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利用稻田环境养殖水产动物形成的稻渔系统(本文的“渔”是水产动物的统称,以下同)一直受到持续的关注。研究表明,稻渔系统可增加食物产出(稻米和水产品),且可降低水稻生产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此外,稻田系统中天然栖息着的各类非养殖性水生生物,可为人工有意养殖的水产动物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但是,有关水产动物对稻田资源的利用特征的研究较少。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级位置、食物网结构、动物食物来源、生态位宽度以及生物地理起源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为研究手段,通过文献整合分析确定几种水产动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分馏系数,进而分析几种水产动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性,并研究了瓯江彩鲤(俗称“田鱼”)土著种群的稳定性同位素和食性差异,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碳、氮稳定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整合分析  对2008-2014发表的31篇文献(包含131组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水生动物的碳稳定性同位素的分馏系数△13C在0.9298~1.2147‰之间,氮稳定性同位素的分馏系数△15N在2.5127~2.9987‰之间。不同种类水生动物之间(如节肢动物、爬行动物、鱼类等)的△13C和△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稻渔系统中水产动物的食性分析  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稻-鲤、稻-蟹、稻-鳖系统中的水产动物的食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中,鲤、鳖、蟹的食源来自人工投喂饲料分别为66.46%,63.8%和62.0%,而来自稻田自然资源的分别为33.54%、36.2%和38.0%。  3.“田鱼”种群的稳定性同位素和食性差异分析  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了“田鱼”的地理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田鱼”体内的稳定性同位素比率存在显著差异,集约化养殖和传统农户养殖的“田鱼”体内的稳定性同位素比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利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能确定“田鱼”种群的来源。  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田鱼”种群发现,不同基因型(表现为红色体色、黑色体色和花斑体色,以下简称“红鱼”、“黑鱼”和“花鱼”)的“田鱼”体内的稳定性同位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各自的原产地,红色“田鱼”种群,δ15N和δ13C分别为5.022~5.935‰和-25.115~-24.172‰,黑色“田鱼”种群δ15N和δ13C分别为6.651~8.451‰和-25.032~-23.707‰,而花色“田鱼”种群δ15N和δ13C分别为5.395~6.477‰和-23.39~-21.698‰。  虽然这3种基因型“田鱼”的体型特征和生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食性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投喂饵料的情况下,这3种基因型都以人工饲料为主要食物,饲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4%(红鱼)、62.5%(黑鱼)、65.4%(花鱼);但在混养不投喂饲料的情况下,红鱼和花鱼以不同程度地偏好程度取食着底栖动物(33.1%和22.6%)、水绵(23.2%和37.8%)和浮萍(28.7%和18.6%),黑鱼对生活环境中的底栖动物、水绵、田螺等各组分的摄取较为均匀,分别占其食物总量的20.1%、18.9%、20.3%。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亚砷酸钠(NaAsO)致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HELF)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首先,采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0、3、9、和15μ
本文对新型生物传感器活性界面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IAsys传感基片表面构建了三种基于白细胞介素1α(IL-1α)与其Ⅰ型可溶性受体相互作用的亲和型生物传感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大豆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干旱、盐碱、病虫害等胁迫,克隆并研究具抗逆功能的大豆功能基因意义重大。水通道蛋白是一类与水分运输直接相关的蛋白,在耐盐抗旱中发挥重要作用,大豆基因组中共有66个水通道蛋白家族(AQPs)成员,其中质膜内在蛋白(PIPs)有22个,这些基因在耐盐抗旱中的功能尚未见报导。本研究通过转基因等手段研究了三个与大豆根系水导率相关的功能基因GmPIP1;6,
自行选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他霉素(natamycin)工业菌恰塔努加链霉菌L10(Streptomyces chattanoogensis L10),具有非常复杂的次级代谢和形态分化过程,但尚未展开系统解析。本研
该文研究了辽东栎林中四种优势木本植物一年生幼苗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柔毛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和二色胡枝子(Leps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