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大型城市繁荣的外表下潜藏着种类繁多的安全隐患,隐患越多,各种风险的不缺定性程度越高,事故难以避免,而一旦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物资财产损失,还会造成广大市民的心理恐惧。城市发展必以城市安全为基础和前提,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物品。安全生产作为城市安全的重要部分,牵涉面甚广,政府在安全监管上近几年确实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监管体制机制也不断完善。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仍有不足,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稳定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而欧美、日本等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安全生产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成功的安全生产监管经验和做法,重点以静安区为解剖对象分析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管模式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提出如何加强地方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第一章论述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存在的困境。第二章对特大型城市安全生产监管分别从公共产品特征、经济外部性、投入与经济效益、时代发展要求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我国安全生产模式演进及状况进行分析,提炼了我国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演进的特点,介绍了我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日常,分析了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包括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垂直监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专业监管模式,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二元监管模式,并总结了这些监管模式的优势所在。第五章对静安区发生的“11.15”特大火灾事故加以分析和反思,指出静安区安全生产监管的不足,包括内圈生产监管机制有待完善,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落实,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有待普及等存在的欠缺,对静安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作出了加强安全生产领域执法联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综合水平、塑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监管环境等对策和建议。结论。从上述章节中,作者认为特大型城市安全生产监管应该是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协会、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基于此,德国的二元化监管机制更加适合上海这一特大型城市的核心商务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实际,一方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垂直行政监管工作力度,另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协会、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最后,从加强安全生产领域执法联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综合水平、塑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监管环境等三个方面,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吸取“11?15”特大火灾的惨痛教训。通过隐患发现的全员化,隐患处理的扁平化和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化来切实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