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菌的致病性及其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0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目前,在中国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约90万hm ~2,其体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且对防治癌症和心脏病具有显著效果。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rosularis),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芸苔种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是冬季最主要蔬菜之一。由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是甘蓝和乌塌菜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是限制十字花科蔬菜产量的主要原因,病害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十字花科蔬菜减产乃至绝收。菌核病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湿度较大时,病部出现白色絮状菌丝,可见黑色鼠粪状菌核。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甘蓝和乌塌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安徽省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的发生也呈加重趋势。本研究采集了安徽省甘蓝和乌塌菜产区的菌核病病株,并获得35株分离菌株,同时评估安徽省地区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测试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病菌对3种常规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菌的分离鉴定从安徽省怀远、潘集、寿县和合肥市区的甘蓝和乌塌菜种植田块,采集具有典型菌核病症状的病株,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共获得35株菌株。35株菌株菌落形态一致,菌落为白色,菌丝生长迅速,菌落前期表现为菌丝聚集形成白色突起且突起部分有透明液珠,后期突起颜色变为黑色,在菌落外围呈环状排列。将代表性菌株NC2-1的ITS序列在NCBI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发现与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真菌r DNA-ITS序列(HQ833448)同源性达99.26%。通过观察分离菌株在PDA上的菌落形态、柯赫氏法则验证以及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2.致病力测定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35株核盘菌对9个不同品种甘蓝的致病性。参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显,可划分为强(平均病指为70-100)、中(平均病指为30-70)、弱(平均病指为0-30)3个致病力类型。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甘蓝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如‘钢头50’品种,HY1-1、HY1-2等10株菌接种后在其品种上表现为强致病力,而HY1-3、HY2-2等8株菌在接种后表现为弱致病力,其他6株菌则为中等致病力;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甘蓝的致病力也有明显分化,菌株HY2-2在‘钢头50’、‘京丰一号’等5个品种上表现为强致病力,在‘博春’、‘春丰’等3个品种上表现为弱致病力。3.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从四个地区选取了共4株代表性菌株,测定了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病菌菌丝最适生长的温度、p H值、光照,以及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5℃为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当温度为35℃时,菌丝停止生长;p H值6时是菌核病菌菌丝最适p H,当p H>7时,p H值越高,菌丝生长速率越慢;菌核病菌在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而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慢。4.甘蓝和乌塌菜菌核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15株病菌进行了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各供试菌株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均较高,对多菌灵敏感性最高,EC50为0.0364-0.1080μg/m L;对菌核净和啶酰菌胺敏感性稍差,EC50值分别为0.0554-0.1377μg/m L和0.0739-0.1891μg/mL。
其他文献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丙硫菌唑是一种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作用范围广,可有效防治小麦多种病害,然而,目前丙硫菌唑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机理不明,不利于丙硫菌唑药剂的进一步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水培法和喷施法研究了小麦对丙硫菌唑的吸收、转运、代谢规律,以及丙硫菌唑及其代谢物在市场小麦籽粒和面粉中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将为小麦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
学位
在工厂化封闭式内循环水体中单养淡水白鲳成鱼,放养250克的鱼种,经过160天的精心饲养管理,平均规格达到910克,成活率99.4%,平均净产18.2kg/m~2,获利163.8元/m~2,饵料系数1.62。
期刊
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白星花金龟幼虫可转化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其虫体和虫粪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小麦秸秆粗纤维含量高,白星花金龟幼虫转化小麦秸秆存在适口性差、虫体易受病原真菌感染等问题。本文以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p H、有机质和粗纤维的变化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发酵处理对小麦秸秆腐熟度和适口性的影响;以白星花金龟幼虫的虫体增重量和秸秆取食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发酵处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属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Noctuidae),是一种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适生区域广、突发危害重和抗药性水平高等特点。目前对于暴发性害虫的防控最快速和有效的方法依然是化学药剂。而化学农药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导致草地贪夜蛾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双
学位
野萝卜(Raphanus raphanistrum)为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澳洲和欧洲,在中国四川、青海、台湾等地也有发现,目前,该类杂草已成为全世界小麦田和油菜田的重要恶性杂草之一。在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压力下,部分野萝卜种群在开花时间上出现了早花和晚花的表型分化。为探究该分化下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本研究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到了若干可能与早花和晚花调控有关的MADS
学位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同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昆虫,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已被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使两种害虫的抗药性日益增强,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绿色防控手段。本研究基于观察东方粘虫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植株上表现出
学位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是禾本科棒头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喜湿性杂草,在稻麦轮作模式下的小麦田发生尤为严重,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过去20年里,常用于小麦田防治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的药剂是精噁唑禾草灵,其属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该类药剂作用靶标单一,
学位
蜘蛛是烟田主要的天敌,合理运用以蛛治虫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生态防控手段。但烟草大田生长期烟叶上蜘蛛卵囊的附着影响烤烟的品质,故需要对烟田蜘蛛群落及卵囊进行合理调控。目前,烟田蜘蛛群落及卵囊等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为明确皖南烟田蜘蛛群落结构特征,运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皖南烟田蜘蛛群落及其卵囊的动态变化,为皖南烟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结果如下:1.烟田蜘蛛群落组成烟田蜘蛛群落由结网型蜘蛛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能够进行远距离迁飞,并且繁殖能力强,田间发生容易造成作物严重减产。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初入侵至我国,造成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本文以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为对象,研究了背负式电动喷雾和无人机喷雾2种药械叶面喷雾下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明确了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药剂在背负式电动喷雾和无人机喷雾2种药械叶面喷
学位
最新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 V-2)是导致人类严重呼吸道感染的冠状病毒中最后被发现的成员。SARS-Co V-2有四种主要的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衣壳蛋白(N蛋白)、刺突蛋白(S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包膜蛋白(E蛋白)。N蛋白作为冠状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在调控病毒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RNA合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N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和在感染过程中的高度免疫原性,常被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