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简要概述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特点及应用,并对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生物活性组分的固定化方法及抗坏血酸的检测方法作了综述。第二章:采用包埋法将抗坏血酸氧化酶(A.O)固定于壳聚糖与鸡蛋壳膜之间制得壳聚糖/抗坏血酸氧化酶/鸡蛋壳膜,将其与溶解氧电极偶联制得抗坏血酸生物传感器,对影响传感器响应性能的溶液pH、温度与缓冲溶液浓度进行了优化。磷酸缓冲溶液的pH 5.0,浓度为100mmol/L,实验温度为室温,此生物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良好。该生物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100s,抗坏血酸浓度在0.07-0.77mmol/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6μmol/L, RSD=4.05%(n=10).间断使用90天后,响应值变为初始值的85.0%。第三章:采用包埋-交联法,以戊二醛做交联剂、壳聚糖为包埋剂,制备壳聚糖/抗坏血酸氧化酶/戊二醛/鸡蛋膜,并与氧电极偶联制成抗坏血酸生物传感器。对溶液温度、pH、戊二醛浓度、酶固定量等因素对传感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磷酸缓冲溶液的pH 5.0,戊二醛浓度为15%,酶固定量为6 Units为传感器的最佳实验条件。抗坏血酸浓度在0.02~0.82mmol/L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μmol/L,间断使用90天后,响应值变为初始值的87.6%。第四章:通过包埋-交联法将抗坏血酸氧化酶固定于猪膀胱膜上,将固定有酶的膀胱膜紧贴于氧电极表面制得抗坏血酸生物传感器,并考察了影响传感器响应的缓冲溶液pH、浓度、戊二醛浓度、酶固定量等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为80s,抗坏血酸浓度在0.01~0.88 mmol/L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 RSD=3.10%(n=20)。而且,此传感器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和贮藏稳定性。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对抗坏血酸的测定无干扰。该传感器应用于维生素C饮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与试剂盒所测结果基本吻合。此外,进行了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为97.1-104%。结果表明:膀胱膜比一般天然膜材料透气性和韧性更好,制备出的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重现性好、检测结果准确、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为食品药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新方法。第五章:基于金属卟啉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生物和电催化活性,制备金属铁卟啉纳米粒子,并将其应用于抗坏血酸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制得以金属铁卟啉纳米粒子为电子媒介体的抗坏血酸生物传感器。对实验条件的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