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意象,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离不开对文化意象的处理与翻译。本文选取《骆驼祥子》这部富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客观的对比研究分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深刻的环境描写以及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闻名于世。该作品至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其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不尽相同。本文选取施晓菁与葛浩文的译本作为对比对象,以关联理论及其关联理论翻译观为研究视角,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细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以及人物形象意象三种类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可能影响其翻译的三个因素:意识形态、文化身份和宗教。关联理论提出交际是推理与明示的过程,同样,关联理论翻译观注重译者对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通过语境转换为目标语读者创造与原文读者相似甚至相同的认知语境,使其花费最少的努力而获得最大关联性。本文以以上概念作为对比分析的评价依据,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衍生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译文质量上,作为中国本土译者的施晓菁与作为汉学家的葛浩文做得同样出色,他们均正确地译出了文化意象的内涵和原作者的意图。然而在细节的处理上,葛浩文要更胜一筹。其次,在翻译策略上,施晓菁主要采用归化的方式,试图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的特点。而葛浩文更加迁就源语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了源语的表达形式。作为目标语读者的代表,他的译本更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语言更为地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文化身份和宗教这三个要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者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处理。本文最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译者应在正确理解源语文化意象含义的前提下,保持其语言形式并加以相应解释,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