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行政区划的演化过程可视为一种政治经济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以广东省为例,总结出区划演变现象背后的动力机制。
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行政边界的变更是表面的,政治权力边界的变化才是根本。行政区划是各行为主体尺度重构过程的空间表现。文章创新的引入尺度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市民各利益主体不同阶段尺度重组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空间分析的手段,力求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出行政区划的动力机制。
综合行政区划模式特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区域空间特征,本文把1978年后广东行政区划演化过程概况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1989年市管县体制下的城乡合治、1990-1999年撤县设市下的分散发展和2000年后的撤县市改区下的多中心发展。在每一阶段中,机制是行政区划的因,效应是行政区划的果;而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前一阶段的结果又在某程度上成为了后一阶段的原因,行政区划的动力机制和效应互为因果,贯彻始终。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始终担当着区划政策终极决策者的角色。地方政府可看成是行政区划调整的执行者、经验探索者和效果反馈者。企业和个人对行政区划的直接作用力比较弱。区划调整在特定的阶段表现出正面效应,但负面效应对机制影响比较突出。广东行政区划演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模式的转变、分杖与集权的手段、区域经济整合的需求、适应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行政区划效应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