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行政区划演化动力机制及其效应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x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变更。行政区划的演化过程可视为一种政治经济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以广东省为例,总结出区划演变现象背后的动力机制。   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行政边界的变更是表面的,政治权力边界的变化才是根本。行政区划是各行为主体尺度重构过程的空间表现。文章创新的引入尺度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市民各利益主体不同阶段尺度重组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空间分析的手段,力求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出行政区划的动力机制。   综合行政区划模式特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区域空间特征,本文把1978年后广东行政区划演化过程概况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1989年市管县体制下的城乡合治、1990-1999年撤县设市下的分散发展和2000年后的撤县市改区下的多中心发展。在每一阶段中,机制是行政区划的因,效应是行政区划的果;而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前一阶段的结果又在某程度上成为了后一阶段的原因,行政区划的动力机制和效应互为因果,贯彻始终。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央政府始终担当着区划政策终极决策者的角色。地方政府可看成是行政区划调整的执行者、经验探索者和效果反馈者。企业和个人对行政区划的直接作用力比较弱。区划调整在特定的阶段表现出正面效应,但负面效应对机制影响比较突出。广东行政区划演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模式的转变、分杖与集权的手段、区域经济整合的需求、适应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行政区划效应的反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海南岛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群落种群和结构与生态(干扰)角度,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红树林群落现状基础上,结合环境基础推
县域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快速城市化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给城乡规划区各类建设活动的管理提供空间信息决策支持,需要将地
巨型城市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出现的产物,它通常是指人口超过一定规模的超大型城市或者城市区域。20世纪后半叶,世界巨型城市数量得到了快速的增
妈妈对我的爱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我这只渴望飞翔的风筝牢牢地拉住。  每天早上,我最害怕听到的就是从妈妈那里传来的震耳欲聋的“雷声”:“快起来,把数学公式背几遍!”我只好硬着头皮爬起来,穿好衣服和鞋,一看钟才5点。“这么早把就人家叫起来呀!”我真想钻进温暖的被窝再美美地睡上一觉。可一想起妈妈那如雷的喊声,只得捧起枯燥的数学书,背起公式来。“唉,觉还没睡好就要起来背公式!”我埋怨道,“能记住什么呀?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与地理学的尺度理论为基础,探讨土地制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认为在中国转型时期,城乡二元的土地产权结构以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制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给我国基层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管理体制由“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转向“社区制”;传统社区摆脱单位的控制,居民委员会成为管理主体;物业管理公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