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红树林群落及其景观格局演变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海南岛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群落种群和结构与生态(干扰)角度,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红树林群落现状基础上,结合环境基础推演红树林演变格局和过程,对今后红树林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从海到陆的演替序列而言,东寨港、三亚河和青梅港三地的自然红树林群落因生境条件和物种的适应性不同而有差异。东寨港红树林的群落演替序列保持较完整,还保存有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和水椰(Nypa fruticans)等陆缘种群;三亚河红树林缺少陆缘群落,以海缘和中段的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和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群落为主;青梅港红树林缺少海缘群落,现存群落是以角果木(Ceriops taga1)、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为建群种。从红树林群落垂直分层结构而言,东寨港群落高大,分层明显;三亚河成熟林种群演替退化明显;青梅港的角果木,榄李等群落均以灌木状为主。从红树林群落水平演替而言,东寨港、三亚河、青梅港红树林群落面积损失率都较大,分别为51.8%、92.2%、53.1%。近50年来,因群落演替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三地红树林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不同。三地红树林景观破碎度(C)都加剧,其中三亚河破碎度高达16.7,东寨港破碎度仅0.3。镶嵌度指数(PT)显示在人为干扰下三地红树林景观对比度最高为三亚河(PT=57.02%),最低为东寨港(PT=26.96%)。说明东寨港红树林自然景观程度较高;而三亚河自然性状最低,人工性状最强。通过对红树林群落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最后对红树林的保护提出相应对策。
其他文献
唐家地区位于念青唐古拉南麓,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资源潜力巨大。本论文对该地区邦铺铜钼矿床、那不定锌矿及错噶铅锌矿的地质和成矿特征进行总结,结合成矿地
土地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在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分布空间及形态具有复杂性和不规则及相对不稳定等特点。分形理论主要
沿海低地,或称低海拔沿海地区(Low elevation coastal zones, LECZ)是海拔高度低于10m的沿海连续地带。沿海低地既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重要地区,又是海—陆相互作用的生态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扩展使得大量的跨国机构在中国城市中出现。跨国机构作为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协调机构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城市参与国际化的一种标志
中国能源在空间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是能源空间配置的主要原因。能源的稀缺性和功能的不可能替代性迫使人们思考何谓有效的能源开发模式。   本研究以珠江流域“西电东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