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多年TM遥感影像和水深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Surfer等技术手段,对TM及MSS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获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包括滩涂面积变化、海岸线与等深线变迁等,并运用动力地貌学方法,以现行河口区为例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黄河入海水沙的关系。通过对该区域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机理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的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三角洲海岸线总的变化趋势是:在现行河口海岸线明显向海淤进,而北部废弃河口岸线则明显侵蚀后退,南部莱州湾地区冲淤幅度不太明显,岸线变化不大。(2)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海岸快速向海淤进,滩涂面积快速增长,1976~1987年滩涂面积呈环状分布;随着滩涂围垦以及油田建设等人类活动的进行,同时清水沟流路发育成熟,河口造陆速率减缓,导致1981~1987年这一时段滩涂面积略有减少;1996年清8出汊,黄河再次改道,新河口迅速淤积,故河口沙嘴冲刷的沉积物南移,使得1998年滩涂面积稍有增长;此后新河口淤积同时老河口侵蚀,再加上人为活动的不断影响,滩涂面积又呈减少之势。(3)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三角洲北部6m等深线向陆后退幅度大于低潮线,湿地面积略有减少,神仙沟流路处湿地面积比较稳定,现行河口处湿地面积整体向海移动,但面积基本没有变化。至1996年清8出汊前,清水沟南侧6m等深线和低潮线冲淤交替,由于不断接受河口处的泥沙沉积,湿地面积略有增长。至2004年,三角洲北部废弃岸段海岸线持续后退,水下6m等深线则处于冲淤交替状态,整个湿地范围向陆扩展,面积略有增加。现行河口处海岸线淤进边界大于老河口的向陆后退幅度,6m等深线变化幅度不大,整个清水沟河口区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三角洲南部莱州湾海区海岸线向陆后退,虽然6m等深线向海淤进幅度较小,但这一区域滨海湿地面积增加。(4)现行河口区滩涂面积与入海沙量相关性较小,其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但低潮线至-2m湿地面积与入海沙量的相关性达到0.82,受黄河入海水沙量变化影响较大。1996年10月清8出汊后,老河口区在其沙嘴头部出现侵蚀中心,侵蚀强度由海向岸逐渐增大,并在其沙嘴北侧形成了一个侵蚀深槽;新河口区在其沙嘴前沿出现淤积中心,并在其南北分别形成了一个淤积体,年均堆积速率达lm以上;低潮线至6m等深线滨海湿地冲淤特征显著,在新河口区基本处于淤积中心附近,在老河口区基本处于侵蚀区域,区别在于淤蚀范围及强度。(5)滨海湿地滩涂演变主要受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与固结压实下沉等自然因素影响,低潮线以下区域冲淤变化主要受黄河入海水沙量以及海洋动力因素影响,另外人类活动也已成为影响滨海湿地演变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