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下的夜》由澳大利亚作者科林·鲍尔斯所著,并于2003年发表,属于青少年文学。该小说因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澳大利亚小镇布鲁姆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状况及生活条件,并捕捉到14岁男孩山姆的情感及心理变化而广受好评。因该作品立足澳大利亚文化背景,其翻译引进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而青少年文学作为儿童文学的分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译者选取作品的前七章进行英汉翻译,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将翻译实践分为三个步骤。译前准备包括:通读原文并阅读平行文本,找出翻译难点,并准备辅助工具。由于该小说的主要阅读群体为青少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的心理特征、语言表达方式和理解能力,以及中英文化差异。之后,译者多次对译文进行校对修改,并进行译后反思。译者通过分析,得出该文本有如下特征:小说运用大量文化负载词进行细节刻画,以表现青少年细致的观察力;用重复性语言刻画青少年心理,以表现青少年面对复杂感情时的心理变化;用复杂句进行独白,以表现青少年逐渐发展的逻辑思维;运用比喻,以体现青少年的形象思维;以及使用启发式标题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针对以上文本特征,译者灵活运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及方法,以使译文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运用直译加注及直译加图释的方法,使文本更具吸引力与带入感;在处理重复性语言时,译者采取增译法增加心理刻画来实现功能对等;在翻译复杂句时,译者采用了拆分、合并及前置法,力求在实现语义对等的情况下使表达更符合青少年语言习惯及心理特征;在翻译比喻表述时,译者运用了转换法、增译法及省略法进行翻译,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述习惯;而在翻译启发式标题时,译者采用了意译法进行翻译,以吸引读者,启发思考。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认识到在翻译青少年文学作品时,应该立足青少年角度,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传达作者意图,使译文更符合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及阅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