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支配的资源。通过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可以激活一带旅游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惠及广大民众生活。“5.12”汶川大地震,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上书院夷为平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白鹿上书院已被列入国家全资扶持项目名录。在此背景下,如何以白鹿上书院灾后重建为突破口,开发建设旅游小镇,如何解决当地的灾后重建、农民问题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且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笔者试图通过研究,为四川遭受地震破坏的同类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样本。论文共6章,主要从灾后旅游小镇开发的融资模式、营销模式、协调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选题的意义,及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第二章对灾后白鹿镇开发旅游资源进行了SWOT分析,为论文研究的融资模式、营销模式、协调机制研究作铺垫。第三章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常用三种融资模式——政府主导型、文化资源投资公司模式、PPP模式——的分别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旅游小镇开发中的可行性,从而得出灾后旅游小镇开发采用PPP模式的必然性。并结合白鹿现状对PPP模式“3P”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界定。第四章针对灾后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分三阶段“立体”营销策略。第五章针对灾后旅游小镇开发的现实情况,论文从当地农民分享发展红利机制、灾后旅游小镇开发永续利用的监督机制及政府职能思考三个方面研究了灾后旅游小镇开发的协调发展机制。论文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灾后旅游小镇开发中的融资模式。论文通过对政府主导和文化资源投资公司两种常用于旅游开发的融资模式的分析,得出两种方法在灾后旅游小镇开发中的局限性;与此同时,论文详细研究了PPP融资模式。结合对白鹿镇灾后旅游开发的融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灾后旅游小镇的最佳融资模式---PPP模式,并赋予了PPP模式中“3P”以新的内涵:一是政府(Public),二是农民(Private),三是企业联合体(Partnerships)。力图通过政府的政策主导、企业联合体的市场化运作、农民的土地入股,实现多赢的目标。第二,分阶段营销模式。论文结合灾后重建的特殊背景提出了三阶段“立体”营销旅游小镇的策略。第一阶段,论文针对白鹿上书院震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特定背景,以维持这一关注“热度”为目的,开展灾后旅游等相关活动,扩大白鹿灾后影响,为政府招商引资做铺垫;第二阶段,利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可参观性组织开展相关旅游,以重建献策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达到维持原有客户,挖掘更多潜在客户的目的;第三阶段,即开发完成后,开展媒体、网络、事件等多策略营销模式,力争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第三,灾后旅游小镇开发的协调发展机制。论文针对现实中的旅游开发项目,更多地照顾企业或政府利益而忽略农民利益的现状,提出了农民分享发展红利机制、旅游小镇开发永续利用的监控机制和政府的职能划分。其中农民红利分享方法为:务工收入、房屋租金收入、集体土地入股分红、社会保障。针对分散农民无法合理利用资源以及与市场对接困难等问题,论文建议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使其成为维护农民利益的载体。此外,论文还从政府灾后旅游开发监督机制的建立、全民参与意识的加强、社会力量的壮大等介绍了灾后旅游小镇开发的永续利用监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