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enumoniae,MP)感染患儿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MP P1基因分型,了解苏州地区MP亚型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同时收集不同拷贝量MP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CPIS评分,研究MP不同亚型不同拷贝量与MPP(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严重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MP感染患儿的鼻咽部吸出物为研究对象。1.MP DNA提取:收集MP感染患儿鼻咽部吸取物;提取MP DNA,进行荧光定量PCR,选取通过PCR荧光探针法测定浓度>2.5×103copies/ml(包括2.5×103copies/ml)的标本作为下一步MP分型的标本。2.MP基因分型:采用巢式多重PCR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年收集的MP临床分离株标本进行P1基因分型。3.分别统计每年不同基因型MP临床分离株的数量。4.临床资料收集:收集并比较2014年1月至12月的331株不同亚型(即MP P1-Ⅰ型和MP P1-Ⅱ型)不同拷贝量(即≥107copies/ml为高拷贝量组和<107copies/ml为低拷贝量组)MPP住院患儿的下列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CPIS评分。CPIS评分系统是通过将临床诊断加以标准化和定量分析,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可应用于CAP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及评估。结果:1.采用巢式多重PCR方法对3年收集的MP临床分离株标本的基因型别检测发现,2012-2014年检出P1-Ⅰ型菌株分别为186例(98.94%)、118例(94.40%)及299例(90.33%),MP P1-Ⅱ型菌株分别为2例(1.06%)、6例(4.80%)及32例(9.67%),其中2013年检出V2型变异株1例(0.8%),提示研究期间苏州地区主要以MP P1-Ⅰ型菌株感染为主;将每年两种亚型菌株检出数量进行比较发现,P1-Ⅱ型菌株检出量逐年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对MPP患儿进行CPIS评分发现:MP不同亚型不同拷贝量患儿CP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析2014年MPP患儿(单一MP感染)临床资料发现,MP P1-Ⅰ型不同拷贝量组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发热热峰、发热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影像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拷贝量组比高拷贝量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值升高及肺外并发症增多,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 P1-Ⅱ型不同拷贝量组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发热热峰、发热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肺外并发症及影像学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拷贝量组患儿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拷贝量组患儿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P P1-Ⅰ型高拷贝量组混合细菌和/或病毒感染较低拷贝量组少,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 P1-Ⅱ型高拷贝量组与低拷贝量组患儿混合感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2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地区MP感染以P1-Ⅰ型为主,P1-Ⅱ型菌株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MP不同亚型不同拷贝量与MPP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P1-Ⅰ型高拷贝量菌株感染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升高及肺外并发症增多,P1-Ⅱ高拷贝量菌株感染患儿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3.MP P1-Ⅰ型低拷贝量菌株较高拷贝量菌株易混合细菌和/或病毒感染,MP P1-Ⅱ型不同拷贝量混合感染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