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突江鲽(Platichthysstellatu,Pallas1788),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鲽亚科(Pleuronectinae)、江鲽属(Platichthys Girard),属冷温、广盐性、底栖性鲆鲽鱼类。因其头部和鱼体分布的星状鳞像无数星星在夜空闪烁而得名。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背鳍、臀鳍和尾鳍上分布有黑、白、黄相间的垂直条纹。分布在北温带大西洋、北太平洋的亚洲和美洲沿岸,以及北极海,能进入淡水。在太平洋沿岸,北到白令海峡、楚科其海、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沿岸,南到北美和南加利福尼亚。我国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等河内,以及日本、朝鲜沿岸均有分布。其养殖性状接近于大菱鲆养殖性状,可以采用多种养殖方式进行养殖,且肉质白、细嫩、味鲜美,具有良好的消费前景,是具养殖潜力的海水鱼类之一。
本研究以引种于韩国沿海和俄罗斯沿海两个不同地理群体星突江鲽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星突江鲽规模化人工繁育生产,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察和研究了星突江鲽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采用细胞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细胞学(染色体核型)、生物化学(同工酶)和分子遗传学(RAPD)三个水平研究了两个不同地理群体的种质资源特征,阐述其种质资源现状,提出星突江鲽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其种质资源的措施,为这一宝贵种质资源的引种、保护及其增养殖种子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韩国群体星突江鲽胚胎发育特征和仔稚鱼早期发育进行了形态学与生态学研究,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结果表明,星突江鲽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胚胎发育与其他硬骨鱼浮性卵鱼类基本相似,属端黄卵,盘状分裂。在水温12.5℃条件下,约经90h孵化。卵径1.02-1.13mm,卵膜厚0.015mm。初孵仔鱼长度从1.80mm到2.17mm都有。头在眼的两侧,卵黄囊长1.2mm左右,孵化1日后卵黄囊出现了三个分支状的琥珀绿色素体,第4-5日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30d左眼开始上移左转,35d开始伏底,45d体表鳞片生成,完成变态发育成幼鱼。
取体长1.5cm~5.0cm的幼鱼,采用秋水仙素浸泡法,取鳍和鳃经低渗处理,采用改进的滴片装置和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经Giemsa染液染色,进行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韩国群体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48t,此结果与日本北海道海域和俄罗斯沿海的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核型公式也相同。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韩国沿海星突江鲽繁殖子一代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分析了44个样本的9种同工酶在肌肉中的表达情况。9种同工酶共记录了20个基因座位,其中Amy-3、Gdh、Ldh、Me和Sdh-1共5个座位呈多态,多态座位百分数是25%。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有效数值Ae为1.2046,预期杂合度He为0.1078,实际杂合度H0为0.1829。同时还分析了星突江鲽各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结果表明,星突江鲽野生亲本繁殖子一代的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有利于对其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韩国群体和俄罗斯群体各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57个位点。韩国群体57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33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7.89%:俄罗斯群体57个位点中多态位点数为32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6.14%。韩国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度为0.3384,俄罗斯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度为0.2963;韩国群体的Nei的多样性指数h为0.2305,俄罗斯群体的Nei的多样性指数h为0.1947。星突江鲽遗传多态度总量Hsp为0.4252,种群内遗-传多态度Hpop为0.3174。源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7465,而源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2535,表明74.65%的遗传多样性是由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25.35%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两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但来自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野生星突江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有较丰富的星突江鲽基因资源可供遗传育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