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腭裂术后儿童语音训练前及语音训练后普通话塞音字强频集中区频率和冲直条进行分析,总结语音训练前后强频集中区和冲直条的差别,验证语音治疗的效果,为评价腭裂语音提供临床上的参考。方法:采集腭裂术后儿童未经语音训练180份语音样本,经语音训练后采集180份语音样本,运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提取音素为b、p、d、t、g、k的普通话塞音字强频集中区Fl、F2、F3的值,观测语音训练前后是否出现冲直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音素b、p、t、k的强频集中区F1、F2、F3值,音素d的F3值,音素g的F1、F2值语音训练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音素d的F1、F2值,音素g的F3值语音训练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语音训练前、后的完整冲直条出现次数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语音训练的同一腭裂术后患者相对于未进行语音训练时的腭咽闭合能力更好;普通话音素为b、p、d、t、g、k的塞音字,可以作为评价腭裂特征的敏感指标;实验测得的腭裂术后儿童语音训练前及语音训练后音素为b、p、d、t、g、k的塞音字强频集中区频率中,d、g音素语音训练前后有差别,可以作为评价腭裂术后语音训练成果的客观标准可。